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

上传人:大江****尽 文档编号:278360565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导读 温儒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通读,估计有些同学拿起这本书,翻几页,会觉得难,读不下去。以前课文是一篇一篇地教,现在要读整本书,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著,感到难,属于“正常反应”。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这是社会学的经典论著,学术性强,即使这方面的专家,读起来也要费一番心思的,何况我们中学生?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对于当今许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那样遥远,农村的学生也未见得就不感到陌生,这也会造成阅读障碍。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

2、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下面围绕乡土中国,讨论一下如何来读社会科学论著。1.书的类型决定读法选择某一本书,必须先确定是什么类型的书,希望从中得到什么,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阅读姿态与方法。像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性论著,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这是学术探究的读法。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两种阅读并非截然区分,有交叉,但各自的阅读取向与方法有所不同。教材中“整本书阅读”所要求我们的,主要是第二种读法,旨在初步接触社

3、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因此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像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好的办法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给自己设定一个大致的计划,打“歼灭战”,集中一段课外时间读完,即使在一些具体的论

4、述上不是很懂,也不要紧,不必死抠,无须步步为营。2.读书宜先“粗”后“细”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这是粗略的“预读”,做准备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后记中把这本书的背景、写作经历,以及写书的目的,说得很清楚了。原来费孝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从事的学术工作,是从“实地的社区研究”,到“社会结构的分析”,属

5、于社会学的范畴。乡土中国就是这种研究的结果。后记比较长,叙述了社会学的学科史,涉及的流派众多,名词术语不少,我们不必感到畏难和紧张,大致了解其学术源流就行。费孝通梳理学术史,是为了说明他的研究是在跟进当时社会学研究重视个案切入(即所谓聚焦于某个群体的“社区研究”)的“趋势”,目标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进而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研究的意义,是从农村来观察中国社会及文化,加深对“国情”的认识。除了看出版介绍、读序跋,还应当看看目录。社科类著作的目录,一般都比较明晰,主要的观点往往会出现在章节的标题或目录中。看一遍乡土中国的目录,可能对其中有些名词或者问题不怎么懂

6、得,也可以有些是感兴趣的,回头再想想后记中交代的研究背景,我们对这本书的主旨,便有粗略的了解了。接着,就要浏览全书,不求深入,但求有整体感觉。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可多留意,那里往往会提出观点;看到那些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可能比较重要,顺手就圈划下来;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目数行,“扫描”过去,大致的意思能懂,就往下读,别停留。这样蹦蹦跶跶读完全书,“第一印象”有了,某些疑点和兴趣点呈现了,阅读的期待自然也发生了。“粗读”是必要的头道“工序”,为整个阅读做准备的。如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先看看地图,确定方位,有什么景点或者生活设施心里有

7、数,游览的计划也就慢慢形成了。3.要紧的是“抓概念”“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放松随性”,社科论著的阅读要有些计划和步骤,多动脑筋,多一些理性思考。“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把某些现象或者事物所体现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说法”(往往是某一个词句),这就是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就有“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

8、其研究的价值。问题是,概念怎么去“抓”?像乡土中国的后记、目录中都提到一些核心概念,要留心记下,把它们“抓住”。社会科学论著一般都附有“内容简介”,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前面也会有“摘要”和“关键词”,其中都会标示出核心概念,方便我们去“抓”。更重要的,是要在正文的阅读中时时留意概念。碰到概念,就要停留一下,琢磨这么几点:这些概念是在哪些部分、什么“语境”中提出的,其内涵如何,属于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围绕概念展开论析,等等。一般来说,论著的绪论、每一章(或者论文)的开头、结尾要特别留意,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要先“抓住”,然后再到正文中去寻找和琢磨前面说的那几个问题。凡是提出概念或者定义

9、的句子,有画龙点睛作用的,要顺手圈划下来。读完全书,回头再看那些圈划和琢磨过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排列在一起,这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语文课经常提醒“抓住关键词”,对社科论著的阅读来说,“抓关键”“抓概念”是必备的能力。真正学会如何“抓关键”“抓概念”并不容易,这里提供的也只能是一些基本的操作办法。只有多读,阅读速度快了,语感强了,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强了,会一目数行跳跃检索了,“抓概念”的经验也就逐步形成了。 “抓概念”的“抓”,还带有辨识内涵的意思。要多想想,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其所产生的上下文是什么,是借用过来的,还是作者自己在研究中提炼的。这也是“细读”的重点。有时候要前后来回读几

10、遍,反复琢磨,概念的“来路”和内涵才明白。乡土中国并非一开篇就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核心概念,而是先用三章的篇幅做许多“垫底”。费孝通先讨论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结合分析古代传统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发现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的关系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习惯或者文化,就决定了农村社会格外重视人伦关系的基本结构。于是水到渠成,到第五章作者才归纳:“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这是个核心概念,把这本书的要旨“定”住了,是费孝通的独特发现,是他的理论建树,后来成为社会学界广泛认可的“定论”。阅读乡土中国前

11、四章,我们要注意其论述中几个概念的层层推进,终于抓住“差序格局”这个核心概念,等于“抓住”了全书论述网络的“纲”。在乡土中国中,几乎每一章都提出一二个概念,其“层级”可能比体现主旨的那些核心概念要“低”,但也都从不同侧面论证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最终完善了对乡土社会特质的论说。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好每一章提出的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时,想想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阅读社科类论著,还会经常碰到专业术语。术语是用来限定或表达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主要在所属专业领域内使用,行外的读者如果不懂其特别含义,就难于理解用它来展开论述的内容。所以阅读社科论著,要努力弄清楚其中专业术语的意思,扫除阅读的障碍。乡

12、土中国在论述农村社会的“结构”时,就用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术语,比如“团体格局”“权力结构”“文化范型”“血缘”和“地缘”等等。要注意这些术语各自特定的专业涵义。多数术语在文中会有所解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用心推敲,就可以明白它们的意涵。实在不懂的,也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比如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看怎么解释其意义。某些术语在工具书中的解释可能比较规范,和书中使用的意思有些出入,这就需要比较辨析,理解作者在“用法”上的特殊之处。也有些术语是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而“发明”的专用语,专业领域不一定通用,比如“感情定向”“男女有别”“无为政治”“无讼”等等。术语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特

13、别是那些作者的专用语,似乎一看就懂,但书中使用时可能另有所指,或者转换了词语原有的意思。哪些是专业术语,哪些是作者的专用语,很多情况下论著并没有提示和解释,读者只能自己去找,并且推敲它所传递的意义。4.厘清论证理路:“对话”与“命名”阅读社科类论著,最费功夫的,是要厘清其论证理路。乡土中国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诸多“分论点”汇聚并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每读完一章,合上书,把内容过过脑子,想一想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最好还能用书中的一两句话或者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对于初学者来说,“小结”不容易,这需要化繁为简,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但这种训练对于思辨性思维的养成很有效果。我们不妨举第

14、一章为例子看看。乡土中国要论证“中国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并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从人们熟悉却未必关注的现象说起。那么就先谈乡下人的“土气”,接着引向对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完全要依靠土地这一现象的描述,导出一个论点:因为“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又做理论升华,论证乡土社会结构为何是稳定的。最后才引申出一个重要的学术论点,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中国在貌似平易的叙说中层层推进论述,入情入理。阅读这样的学术论著,提炼把握“分论点”和“主旨论点”,把整本书论证的脉络梳理清

15、楚,不仅利于理解全书,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从中学到如何让思维和表述更有条理,更讲逻辑。顺便还要说说“论述”和“陈述”的区别,这在社科论著阅读时也要注意的。乡土中国原来是作者上课的部分讲稿,带有 “通论”性质,但没有写成面面俱到的教科书,也没有满足于陈述一般知识,而把重点放到了与学术界既有的观点“对话”,带出问题与新的见解,这就是论述。其论述特别重视做的是两件事:一是质疑与“对话”,对既有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二是“命名”,在阐述自己的发现或见解时,给出一个“定论”,或者是自成一说的“说法”。比如第八章讨论乡土社会的“秩序”,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维持运转靠的既不是“人治”,也不是“法治”,而是很特别的“

16、礼治”。所谓“礼治秩序”的“说法”,就是独有的学术“命名”。类似这样的论述,书中很多,可以挑选其中一二,重点琢磨分析,主要看其论证的逻辑推理。5.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乡土中国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社区分析”,目标是剖析“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的,等等,也可以是宏观研究,但费孝通采用的是社会学的“社区分析”,从微观入手,达到宏观的认识。1936年费孝通曾对家乡一个村庄做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博士学位论文(后翻译成中文出版,取名江村经济)。在写作乡土中国之前,费孝通又到广西、云南等地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了解乡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与文化。乡土中国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非常“接地气”,这也是本书能够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