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教学设计之《春江花月夜》

奇异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66KB
约11页
文档ID:278280411
语文教学设计之《春江花月夜》_第1页
1/11

语文教学设计之《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2 .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3 .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4 .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板书课题月光下的遐思与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出示powerpoint,在“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下加着重号,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采用诗化语言作诗歌欣赏的标题,能让学生尽快“置身诗境”,这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入境法不直接板书诗题《春江花月夜》,而采用诗歌欣赏的标题,也是选修课教学拓展提高的一种方式三、知人论世请一位同学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由于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介绍较少,根据需要老师继续补充介绍:《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蔓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知人论文是诗歌理解欣赏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为诗歌理解欣赏作铺垫而师生共同活动,正是体现合作探究的选修课教学方式四、美读配乐朗读五、内容赏析题目: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1、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要特别留意的是诗里没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这字很妙,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

幻灯片)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家想,月光皎洁,波光闪烁,这空灵迷蒙的景象本来就已经很美了,但作者还要把我们带到目力所及之外,展示一幅想象中更美的景象:视角由近及远,不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真是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这和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象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这里作者虽然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无不有月的存在你看: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洁白的雪粒;黄沙在如霜的月光笼罩下,变成了白沙以上是第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

景物的特点是1、壮阔、空灵、朦胧2、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的陪衬〈2、古代士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弥足珍贵呀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两相对比,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义和生命的价值这首诗中接下来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看似写景,实则是向阐理的过渡诗眼全在一个“孤”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此时,孤独的作者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口内悱恻的低吟,心头婉转的情怀,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他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江畔,是哪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初看到了这轮明月?明月又是何时照着第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这既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又是一个深沉的问,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先说第一句,怎见得稚气?常人说,你追问,当初谁见到这一轮孤月,江月照着的第一人是谁,有啥意义,所以说:幼稚再说第二句,这又是一个深沉的发问你要是反复琢磨的话,就会发现,这声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

犹如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再说第三点,我们说这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探寻这个问题,就像现在还有人在追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虽然这样但是,后世诗人却还要无穷无尽地发出类似的疑问李白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可以说,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下面,诗人从疑问而转入阐发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类的生存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江月却一年一年没有变化,她大概是在等什么人吧?等来等去,始终也没有等到,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东去的流水我认为,对这四句诗应从三个角度来解读第一个角度是从哲理的角度,在永恒的人类、永恒的明月、永恒的流水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瞬间,人生易老啊!惜时的主题又一次得到了体现第二个角度是抒情的角度,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许是漂泊的诗人自己在等待见到家中的亲人,也许是家中的亲人在等待远出的诗人赶快回家相思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

第三个角度是抒情模式的角度,包括两个方面,1、内情外化的抒情模式不写人的等待,而写月在等待,这是古诗中典型的内情外化的抒情模式,我们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轼的“明月夜,短松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主客观悖反的抒情模式等待,是人的主观努力,包含着主观愿望;等到的是什么呢?是眼前不舍昼夜的东去流水,这是客观的结果主客观的背反,使得这种等待相思的痛楚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加感人这种抒情模式在古人的笔下也可以找出例证,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独倚望江楼”在等待,这是主观努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客观结果再如柳永的“想家人,妆楼宇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妆楼颙望”是主观努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客观的结果这两组诗句也都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悖反在这首诗的后文中,我们还要遇到运用这种抒情模式的诗句以上是第二层,主要是借月阐理,兼有抒情,突出写了“月之问”(幻灯片)细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应该包含三层意思:1、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2、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

这一层里的抒情,还有向下文集中写相思的过渡作用下文是怎样集中抒写相思之情的呢?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哪家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谁家”与“何处”是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思量,自难忘”,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接下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从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

在这里,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雁”和“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