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自媒体,也叫“个人媒体”,是指普通民众可以随意发布信息的论坛、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征自媒体为公民生活带来很大变化,他们借助网络自主采集、发布信息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将文化艺术推向了大众民间以摄影为例,由于自媒体发布照片方便快捷,大家写一点文字、拍几张照片,都会放到网上去“晒一晒”,加上照相机的普及,摄影功能的开发,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摄影兴趣,中国出现了“全民摄影”现象全民摄影”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很大百姓用镜头曝光腐败,有助于推进国家的廉政进程;记录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能展现中华文化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摄影图片为网络带来海量的社会信息,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与速度;把摄影还给基层平民,表明艺术创作不再高不可攀;摄影生活让百姓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人人都能用照片为自己编一本生动的影像传记这印证了美国摄影家艾伦?金斯堡的观点:“诗能够用语言将梦转化成影像,用语言将梦转化成照片;摄影则可以将日常空间与平凡的窗户拍摄下来,同时又能够就这扇窗写成诗句①但是,“全民摄影”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重视基于此,笔者考察“全民摄影”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方法,希望“全民摄影”走上正确、健康、有序的轨道。
一、自媒体时代的“全民摄影”特征“全民摄影”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过去摄影被视为是高雅奢侈的艺术活动,如今高雅艺术走向民间和大众,百姓照样可以当拍客;摄影器材花样繁多,大家都能买得起照相机;过去学习摄影求知无门,如今上网一查便可掌握摄影技巧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全民摄影”是大势所趋,当拍客也就成了大众追求的生活情趣与消费潮流,其表现形态如下1. 摄影主体的全民化价格昂贵的单反机,便携小巧的卡片机,如今都已走进千家万户但真正使用方便的摄影器材非莫属,据统计,2013年中国新增移动用户11696万户,年末达到122911万户,普及率已达到110.5部/百人②这样庞大的摄影主体,用“全民摄影”来形容并不夸张2. 摄影条件的现代化目前流行的摄影器材,可谓五花八门,囊括了照相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硬件它们的摄影功能、硬件技术的发展很快以照相机像素为例,20世纪的数码相机普遍低于100万像素;而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200万像素的相机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如今玛米亚DM5嗷码相机已有5600万像素,哈苏H4D-200M激码相机拥有5000万像素照相机技术及功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民众消费当然具有吸引力。
3. 影像传播的自主化过去从事摄影创作,在媒体发表一张照片相当困难,如今则不同一是当前中国许多报刊都开辟有摄影专版或栏目,比如《闽西日报》的“大众影苑”、《福建日报》的“摄影纵横”、《都市快报》的“快拍快拍”、《深圳晚报》的“周末视觉”、《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周刊”、《苏州日报》的“拍客”等普通人发表摄影作品不再困难二是网络媒体的摄影网站也多,想方设法吸引网友发表作品三是人们可以创办自己的“网络空间”和“摄影博客”,打造个人的图片媒体如今不少摄影爱好者已借助网络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成为摄影名人、摄影达人四是的信息传播功能日趋强大,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技术,使的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成为不折不扣的主流媒体”③,在人人都有的今天,随手拍摄、发布照片易如反掌4. 审美趣味的潮流化在摄影普及的时代,相近的摄影方式和海量的摄影作品对受众产生影响,就会形成一种生活风尚和审美潮流如摄影最流行的模式便是:所见必拍(不管拍出的照片好不好看,将艺术创作当成了充饥点心,造成网络媒体的视觉污染)、高兴就拍(不选择环境,不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上菜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照)、你拍我也拍(网上流行什么照片,不加选择的去模仿学习,总不想落在“潮流”后面,如女生自拍瘦脸照等)。
二、“全民摄影”带来的问题与思考“全民摄影”真实地展示了人们多姿多彩的学习、工作、生活实情,既丰富了社会信息的内容,也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而无处不在的拍摄能够反映社会现象,传达民情民意,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廉政与进步但是,“全民摄影”也带来了副作用:一是增加了隐私权保护的难度,偷拍恶搞引起的社会纠纷不断;二是摄影画面的造假现象频频出现,有时连摄影获奖作品都会造假④;三是平庸猎奇现象比较严重,难觅真正符合艺术要求的精品;四是摄影的整体水平在滑坡,网络水军的滥片帖子太多,摄影跟风的潮流化倾向比较严重,对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摄影目的产生负面影响可见,必须正视由“全民摄影”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思索的社会问题、艺术问题和教育问题1 .大众摄影的艺术素养有待提高有了相机不会拍照,这种现象如今在中国比较普遍,人们的艺术素养需要提高绘画与摄影同源,都属于视觉艺术,如今大家连摄影画面都不会判断和选择,可见艺术教育的普及已十分必要但如今,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知识教育中,艺术普及的课程很少比如大学生用摄影已经普遍,但在大学课程中,很难找到类似《大众摄影》或《大学摄影》这样的课程专业的教育机构,更少有开放办学、面向社会、普及摄影知识的教育活动。
2. 摄影活动的伦理道德需要坚守摄影创作通常是由摄影主体(摄影者)和摄影客体(被拍摄对象)共同来完成,因此拍什么和怎么拍,并不全由摄影者自己说了算,必须得到被拍摄对象的认可,它的前提是不能伤害和影响被拍摄对象隐私与形象在人人都可以自由摄影的时代,“自由当然包含隐私权: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自由也大打折扣”⑤除了触犯个人隐私,摄影造假现象也比比皆是2007年陕西省林业厅公布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曾引起社会轰动,后经鉴定和专家确认,是一张用数码技术合成的假老虎照片⑥这说明社会道德底线出现问题,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强化伦理教育但如今很少有人普及艺术创作中的伦理道德知识3. 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需要引导摄影作品的整体质量与风格,能形成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甚至社会风尚何立明在《咔嚓的力量》中指出:“我渐渐地意识到,自己所读到的图以及这些图片被转变成影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被宏大景观绞杀亲历影像的存储记忆的过程,是一个扭曲自身视觉视线的被改造的过程当此之时,我终于从《咔嚓》(民间影像杂志)的影像中读到了一种扭转误读、批判媚俗的摄影的力量⑦可见,摄影创作就是要做到“扭转误读、批判媚俗”。
但如今在网络上,雷同、平庸、媚俗、无聊、色情、暴力、血腥、丑恶的摄影镜头较多,它必然会对人们心理产生副作用这些摄影作品,既能影响媒体形象和社会环境,也容易异化大众的审美趣味,甚至消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原则和标准因此,摄影者需要具备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它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审美教育4. 大众摄影的社会责任需要唤起1991年,摄影者解海龙拍出的反映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照片《大眼睛》,成为催生中国“希望工程”慈善事业的重要因素可见,摄影既有审美和娱乐功能,也有认识和教育功能摄影家是什么?摄影家不是一种待遇,一种荣衔,而是一种责任摄影家意味着稳定的创作实力创作潜能,意味着丰厚的生活艺术积累和成果不能在摄影艺术发展的某个阶段留有痕迹,对摄影艺术的历史进程产生某些影响,不能算是真正的摄影家⑧因此,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应当有思想、有分量,作为社会信息的形象载体,人们通过它既能认识生活与环境,它也应对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动机产生正面影响而那些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摄影作品,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全民摄影”时代,类似《大眼睛》这样有思想并能影响社会、唤醒爱心的摄影力作,实在是少之又少,应当引起警惕。
5. 摄影教育的水平与效果需要提升“全民摄影”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摄影者的整体素养需要提高,它折射着国民艺术教育的水平摄影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应用技术,摄影图书多半都在诠释照相机的使用和摄影的构图技巧实际上,摄影是一门深厚和复杂的综合学科单从功能看,就可分为新闻摄影、文化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应用摄影五大类不同的摄影有其不同的功能,它们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结构画面的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别即使用相同的技巧与构图来创作,效果如何也都与摄影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深度艺术修养、人生经历、情绪个性、创作经验等,有着密切关系,绝非拥有相机就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所以对摄影者进行知识教育,必须兼顾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如今许多摄影教材,只讲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画面内容的结构元素、画面形象的造型元素等技术元素,却忽视了内容决定形式、生活决定画面这一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在“全民摄影”时代,如何提高专业的摄影教育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课题三、“全民摄影”的社会控制“全民摄影”体现了社会进步,无疑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全民摄影”带来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相应和必要的司法规范与社会控制所谓司法规范,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自媒体上任意发表不健康或对社会有害的摄影作品,对已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应依法处理,以免重复出现这类现象。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在司法规范之外,通过社会影响或教育手段,端正摄影者的创作态度,提高摄影者的业务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把摄影者引导到一个健康而专业的创作轨道上来1 .建立健全规范摄影作品发表、传播的法规,使摄影创作与摄影传播活动有益于社会良性发展摄影作品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生动形象的信息载体,一经发表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在网上发表一张照片,可能会打倒一名贪官,也可能让被曝光隐私的无辜者名誉扫地;可能因其内容的大美让一个孩子爱上艺术,也可能因其内容的丑陋让人痛恨社会、怀疑人生可见,摄影作品的精神导向作用不容小觑,这也是对其司法规范的重要依据研究者认为,“自媒体的规制,应该是在保障宪法权利的框架下,对个别随意抄袭、胡乱恶搞、诽谤中伤、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法律上的追究”⑨当然,司法规范的标准是有尺度的,用法过度可能将艺术作品当成不良甚至淫秽摄影来限制因此,也需要管理者和执法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否则就会滥用法律,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2 .提高艺术教育的社会化比例,增强公民摄影者的专业艺术修养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要拍出好镜头非一日之功,摄影者需要系统学习摄影知识。
即使是业余爱好者,也需要有一定的审美体验,即通过大量的摄影实践和作品阅读,从中悟出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并自觉用其指导自己的摄影创作提升全民摄影的最好办法,是社会化的专业教育,即利用业余大学、职业学校、老年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机构,向公民传授摄影知识与创作经验自媒体也是一所便于学习的“摄影大学”,新闻网站和摄影网站设置的“摄影教育”频道,或BBS“摄影论坛”平台,可传授摄影知识、交流摄影经验另外,有经验的摄影师和资深摄影者建立的摄影博客,里面摄影作品质量较高,也契合了当下的摄影现象和摄影潮流,对摄影爱好者具有实践影响和指导作用当然,摄影的社会化教育,不应该忽略艺术创作的责任教育,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艺术青年(以大学生为主)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