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生活的介入:比格尔先锋派理论解读身为德国不来梅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彼得?比格尔(PeterBurger)以其先锋派理论享誉欧美文学界他的先锋派理论集中体现于1973到1974年间的《先锋派理论》一书,约亨?舒尔特?扎塞说:“就其对先锋派所作的准确而带有历史性思考的界定而言,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一书的价值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传统,以其反思性态度对现代主义美学中知识纯粹性的观念作了全面否定,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的艺术自律观念,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积极主张艺术直接介入社会生活,以达到批判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目的这一文化批判理论呼应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潮流,在某种程度上开辟了理解艺术功能的新途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路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但自2002年《先锋派理论》一书在中国翻译并出版以来,中国学术界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基本上属于研究盲点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其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推进中国学界对先锋派理论的研究一、批判对象与理论资源自律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面对20世纪资本主义恶性膨胀的工具理性,知识分子希冀通过艺术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来批判并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倾向被唯美主义发展到了极致。
波德莱尔宣称,艺术是对平庸的中产阶级生活的背弃与颠覆;王尔德强调,艺术除了表现它自己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如此一来,艺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封闭的精神领域,与社会生活构成了截然对立的关系,被假设为一个审美的乌托邦,所有那些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满足的需要,都可以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家园这样就将现存社会中那些促使变革的力量局限于一个理想领域,对其所造成的压力起到舒缓作用,导致艺术“体验的萎缩”,对极端形式化的追求,造成艺术对意义的放逐和艺术家社会功能的丧失,艺术成了一小撮精神贵族借以反击时代所具有的征服力量的媒介而已鉴于此,先锋派(Avant-garde)对唯美主义展开激烈反攻,试图破除艺术和日常生活的隔绝,渴望将文化领域从“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直接介入社会生活比格尔认为,先锋派基本上是对艺术殿堂的一场彻底挑战比格尔先锋派理论的展开以批判唯美主义为前提在他看来,唯美主义思潮对艺术自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唯美主义为先锋派展开对艺术自律的全面反攻提供了条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唯美主义极端重视艺术形式,强调艺术与社会实践彻底分离,目的是建立纯粹的审美经验,来对抗资本主义日益沦丧的商品化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一方面继承了以康德为首所建立的传统美学理论的艺术独立性观念,另一方面受到“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和以戈蒂埃为代表的高蹈派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艺术对自身材料和形式的关注王尔德将唯美主义的美学理念概括如下:艺术除了表现它自己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生活对艺术的摹仿远远多过艺术对生活的摹仿换言之,艺术自成体系,自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一个封闭且自足的精神领域比格尔对唯美主义标榜的艺术自律进行了辩证分析,他认为,唯美主义者将艺术与生活实践分离,审美经验作为一个独特的经验领域得以形成,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仅仅在19世纪的唯美主义以后,艺术完全与生活实践相脱离,审美才变得‘纯粹’了但同时,自律的另一面,即艺术缺乏社会影响也表现了出来先锋派的抗议,其目的在于将艺术重新结合进生活实践之中,揭示出自律与缺乏任何后果之间的联系”根据比格尔的观点,先锋派出现的条件,恰恰是唯美主义的艺术自律观念,因为先锋派是作为唯美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先锋派艺术家抗议的目的在于将唯美主义所发展起来的审美经验与社会生活关联,这就涉及到艺术的社会功能问题,是比格尔先锋派理论的一个重要视角。
在比格尔之前,法兰克福学派就曾系统研究过艺术的社会功能问题比格尔也曾明确承认自己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所作的种种研究,受着一个从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布洛赫到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辩证传统的影响,这个传统可被说成是辩证批评的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同属于文化批判理论,都将艺术的社会功能置于理论中心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为比格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传统,沿袭了阿多诺、马尔库塞所运用的辩证分析策略,对资产阶级自律艺术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考察唯美主义之后,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退缩后的美学所面临的困境,开始重新关注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即是典型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看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普遍商品化状态,非常重视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阿多诺主张通过艺术来否定和对抗资本主义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异化现实马尔库塞坚持以艺术来疏离、超越既定现实,重视艺术的审美救赎功能阿多诺和马尔库塞关于艺术功能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社会实践方面看也有明显不足他们将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基本上局限于意识、精神领域,强调艺术与社会对抗,而不是反思和交流,这就大大削弱了理论的实践性,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在这一点上,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具有超越性。
比格尔推崇先锋派艺术之于社会所具有的批判性,正如他所说:“先锋派艺术家的意图也许可以被确定为试图将唯美主义所发展起来的审美经验(这是对生活实践的反叛)转向实际与资产阶级社会的手段一目的理性构成最强烈的冲突的东西会成为生活的组织原理相对于法兰克福学派以艺术疏离、对抗和超越现实的主张而言,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强调艺术直接干预社会现实,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批判力量同时,比格尔揭示了自律艺术范畴背后的东西,廓清了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的不同,对资产阶级的“艺术体制”的两面性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高扬了艺术介入生活实践的美学理念二、先锋派与现代主义的区分比格尔独具慧眼地区分了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的不同,这是比格尔先锋派理论进行文化批判的重要环节有学者称:“比格尔的参照框架是‘历史性的先锋’,这是在欧洲批评中人人皆知但在英美传统中却很陌生的一个范畴,而‘现代主义’观念在后一种传统中则早已成为经典了在美国批评界,先锋派一般来说是现代主义的同义词,相对于先前的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同时也相对于更晚近的后现代主义而在西班牙,先锋派的概念从一开始就同现代主义的概念相对立鉴于概念运用上的含混性,比格尔率先澄清了先锋派和现代主义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对先锋派这一学术能指的真正所指作了历史定位,为先锋派理论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他看来,现代主义主张艺术远离生活,先锋派坚持艺术融入生活破除艺术自律,使艺术向社会生活敞开,这是比格尔区分先锋派和现代主义的直接目的在比格尔看来,现代艺术存在着两种形态:一是现代主义艺术,主要以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为代表;二是先锋派,即他所称的“历史上的先锋派”,主要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俄国和德国的左翼先锋派,是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西欧和美国的先锋派而言的这种区分虽然遭到了众多质疑,但它明确揭示了现代主义和先锋派在批判资本主义工具理性时所运用的策略及美学理念的不同比格尔认为,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高度资本化的一种文化回应它拒绝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反对大众文化追求的商业价值,坚持以自身的纯粹性来对抗物化的现实,充分体现了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反叛,“艺术与生活实践的脱离成为资产阶级艺术自律的决定性特征”但是,现代主义又存在着矛盾,在疏离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现代主义有时又和现代性经验联姻,企图将现代性的碎片重新组织成有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肯定作用现代主义正是处于这样一种严重的精神分裂状态比格尔指出,精神分裂的现代主义无法认识到艺术自主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也不会质疑自身的自主性。
的确,在面对大众时,现代主义通过突出和强化自治艺术的体制化角色,可以和高度反动的政治结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特殊领域,资产阶级社会中所谓的自治艺术其实是在服务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并为它们的欺骗性提供安全阀门比格尔说:“在资产阶级社会,艺术起着矛盾的作用:它投射了一个更好的秩序的意象,就此而言,它是对流行的坏秩序的抗议但是,通过在想象中实现更好秩序的仅仅是外观的意象,它对现存社会中那些导致变革的力量所造成的压力起舒缓作用这些力量被局限在一个理想的领域当艺术实现这一作用时,它就是马尔库塞所谓的‘肯定的‘当艺术与资产阶级达成合谋时,审美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比格尔强调,先锋派在批判资本主义工具理性时,与现代主义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先锋派能够识别出现代主义缺乏政治影响力的缺陷,故往往倾向于接受与精英文化相对的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试图将审美改造工程纳入整个社会领域艺术作为上层建筑自始至终无法脱离生活,唯美主义的“纯粹”和封闭致使它不能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先锋派的开放性则使之超越唯美主义的片面性,始终将艺术的社会功能置于中心地位,艺术最终和生活形成了某种互文关系比格尔说:“审美经验是作为社会子系统的‘艺术’将自身定义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之过程的积极的一面。
其消极一面是艺术家失去任何社会的功能因此,“先锋派要废除自律艺术,从而将艺术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先锋派艺术家的意图正在于将唯美主义所发展起来的审美经验转向实际,使审美经验能够积极有效地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做出及时有力的回应可以看出,现代主义和先锋派在否定资产阶级的工具理性时都赋予艺术以关键性作用,但两者的美学理念相左:现代主义坚持艺术与生活实践分离,专注于纯审美领域内艺术形式的革新,来寻求不同于物质现实的真理而先锋派则相反,它清楚地认识到自律艺术的社会意义的丧失,力图把艺术重新拉0到社会实践当中对于现代主义和先锋派,比格尔持有明显的厚此薄彼态度他将现代主义纯美学概念定位为一个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现象,却对先锋派的主张大加推崇在他这里,艺术成了批判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可以说,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是对纯美学的去魅,是艺术之于社会起作用的有效途径的探索,是关于艺术功能的研究范式的革新三、对资产阶级“艺术体制”的批判通过对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的区分,比格尔明确提出艺术融入生活的主张,这是艺术发挥批判功能的有效途径他还深入到对资产阶级“艺术体制”批判的层次上为他的主张提供有力论证他认为,“艺术体制”的概念“既指生产性和分配性的机制,也指流行于一个特定时期、决定着作品接受的关于艺术的思想”。
他首先从艺术的地位、功能、生产和接受的角度对艺术体制进行了分析在宗教艺术和宫廷艺术时期,艺术的生产和接受是集体性的,宗教艺术和宫廷艺术都是接受者生活实践的组成部分,作为崇拜和再现的对象,艺术作品被赋予具体作用到了资产阶级时期,随着艺术自律地位的加强,艺术生产变成了独立的个人生产,艺术接受也成了个人的行为,作为资产阶级自我认识的展现,艺术被认为是生活实践之外的领域可以看出,艺术自律的观念与艺术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相呼应的,它支撑着资产阶级自律艺术体制的发展与成熟比格尔对“艺术体制”的揭示和批判,使人们在理论上首次认识到单个艺术品的创造和效果受到体制的制约因此,先锋派对艺术体制的攻击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规范性的考察被功能性的分析所取代,这构成了比格尔先锋派理论的重心比格尔将自律艺术还原到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了深入剖析,具体考察了艺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