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上三峡》“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全诗翻译赏析

奇异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41KB
约4页
文档ID:276442814
李白《上三峡》“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全诗翻译赏析_第1页
1/4

李白《上三峡》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全诗翻译赏析《上三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时的作品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充分表现了诗人上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同时气象雄伟,意境开阔,又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上三峡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②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③,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注释】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⑵巫山:在重庆巫山县南巴水:指长江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⑶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西陵峡中有黄牛山,下有黄牛滩,南岸山壁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江流迂回,舟行昼夜后仍见此石故谣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1【译文】高耸陡峭的巫山把窄小的蓝天紧紧夹住,峡谷中的流水沸腾如金汤峡中从巴国流下的江水也许会有枯竭的时候,那蓝天却永远也难以攀登看着那黄牛山,连续三天都是凌晨即起溯江而上,夜晚才休息,可它仍然遥在前方在此三天,满头的鬓发都已经雪白《上三峡》是首五言古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初春,李白贬夜郎经三峡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几句诗写木船逆水而行经过黄牛峡的情形,船行太慢,三朝三暮还能看见黄牛岩行船艰苦,三朝下来,愁得、累得人鬓发都白了诗人此时心情沉痛,这种愁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二十字中用了四个三字,烘托出艰苦备尝的气氛,也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赏析:此诗当为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自三峡入蜀时所作当时李白59岁,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诗人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巫山夹青天工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纤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

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与《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纤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幺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