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养殖泥螺的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37KB
约4页
文档ID:276434682
养殖泥螺的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_第1页
1/4

Word文档养殖泥螺的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一)养殖泥螺发生死亡的阶段及症状: 1.泥螺苗种放养半个月内发觉死亡放苗后或不见苗种,是由于苗种不能钻潜泥中而被潮水冲走,有些滩涂苗种放养3~4批,效果仍不抱负 2.清明多雨季节(4~5月份)消失死亡连续大量降雨或大雾天气后,滩面上泥螺表现出软体部翻转、足部朝上,活力差,不能爬行等症状,有些个体在软体周边消失粉红色或白色的斑点或条斑,触动后可见稍微收缩,呈假死状态,但最终必会死亡或被潮水冲走涂泥中的泥螺受淡水刺激,竭力往下钻,以后往往不能再爬出滩面而闷死其中,其个体表现为收缩、变硬、发黑,死亡后四周涂泥变黑、发臭 3.起捕季节(5月底至6月份)消失死亡由于海况变化、风向转向等因子影响,5月份以后大批滩涂油泥渐少,底质发硬、变干,滩面消失坑坑洼洼,极不平整此时滩面温度已较高,尤其是滩面上的盆子水,水温尤高,泥螺受烫后活力极差,爬行缓慢或不爬行,足部朝上呈假死状,软体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收缩 (二)引起泥螺死亡的主要缘由有:1.泥螺苗种质量差 苗种放养后消失死亡或存活率低,往往都发生于苗种购自外地的野生苗泥螺放苗季节一般在早春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间,因泥螺苗小,在气温低、阴雨天气,野生苗种一般不会爬出滩面,采捕野生苗的商贩就采纳一些药物喷洒滩涂表面。

使幼泥螺不堪忍受而纷纷爬出滩面,这样,便利了苗种采捕,但这些泥螺苗虽暂不会死亡,其活力、体质已受到很大影响,放养后不易钻潜、极易被潮水冲走或消失死亡,且生长缓慢 极个别的卖主,将刮来的泥螺苗用淡水浸泡,以求苗种吸水后增重而增加收益泡淡水后的苗种,表面上看起来光滑、洁净、杂质淤泥少、个体大,但经淡水泡后的幼泥螺活力极差,一周内就很简单死亡,钻潜滩涂后则不易再爬出来,死亡后导致涂面变黑、变臭,往往造成这片涂面的继发性病害发生,使随后几批放养的苗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苗种的运输方法、运输时间、运输过程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也一般存在,也是导致泥螺苗种活力下降、质量变差的缘由 2.养殖过程中技术含量低 用药量过大是造成养殖泥螺死亡的直接缘由很多地方虽已明令禁止在滩涂上使用三唑磷(对鱼、虾、蟹毒性尤强,破坏滩涂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但个别地方仍在连续使用,且使用浓度日益增高据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宁波高校,1.5ppm三唑磷已使成体泥螺消失麻痹、足部异形(畸形)、爬行力量差、足的吸附力弱等症状,而在养殖场地,喷洒三唑磷远远不止这个浓度 片面盲目追求高密度放养也是造成泥螺死亡的缘由。

在养殖后期表现更为突出随着泥螺生长,摄食量增加,滩涂上油泥日益削减由于食物缺乏,部分泥螺生长受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或不生长,至起捕季节,有些个体仍很小,体重相差一倍以上而采捕季节的死亡泥螺往往是小个体泥螺,这与饵料缺乏、养分差、体质弱有肯定关系 养殖底质环境老化,腐殖质逐年积累,超过了海区滩涂的自净力量,也是致病缘由之一几年前泥螺养殖根本无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发生,且生长良好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泥螺养殖连续3~4年后,则极易消失死亡目前的泥螺养殖,放苗前清涂、翻耕不彻底,长期养殖势必导致底质老化,使泥螺体质变差、抗病力量减弱、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力量变差,而易消失死亡 3.环境污染 局部水体、滩面富养分化及赤潮的频繁消失,使大片滩涂养殖贝类消失死亡死贝再次污染滩面,继发性病原细菌大量发生、传播疾病,带来恶性循环,导致滩涂养殖条件更加恶劣,引起更大面积的死亡现象 (三)解决养殖泥螺的死亡问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泥螺养殖前(放苗前7~10天),必需彻底做好翻涂、晒涂、清涂工作; 2.切实把好苗种质量关,要求苗种健壮、活力好、钻潜力强,不喷药,不泡水,并留意苗种产地与养殖场的海水盐度差异。

运输过程中,避开淋雨,避开暴晒亦可采纳在养殖场四周用土池育苗的方法来供应苗种,以保证苗种质量; 3.降低放苗密度依据养殖滩面涂质、养殖措施,科学合理放苗,一般中等养分条件的滩涂,每亩放苗2.5~4Kg,规格为每公斤8000至20210粒; 4.实施轮养、混养技术,在滩面上与缢蛏、彩虹明樱蛤等滩涂种类轮养或混养; 5.开展科研工作,深化讨论泥螺的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准时通报泥螺养殖状况,总结沟通养殖技术养殖过程中尽量少用药、不用药 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