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控制点在工业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奇异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62KB
约2页
文档ID:275690660
控制点在工业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_第1页
1/2

控制点在工业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论文关键词:控制点测量影响因素工作态度工作行为论文摘要:控制点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变量,描述了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件的控制感,包含内控和外控两个维度控制点对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等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人际交往和领导者行为等工作行为均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工作结果本文在对控制点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应该在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有所加强人格理论的发展带动了心理学各领域的进步,人格因素在工作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研究学者的关注控制点体现了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件的控制感,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变量,它对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领导者的行为等工作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应用广泛控制点的内涵控制点的概念由Rotter(1966)首先提出,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由目标或者强化的重要性或者特性决定,而且由人对这个目标的期望决定控制点是个体对于事件结果在自己控制之内还是之外的一般期望Lefcourt(1972)认为控制点是指对自己决定生活结果的信念内控者认为自己努力就能够决定自己生活的结果,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

外控者认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是由超出自身的力量决定的,像运气、机会或者有权利的他人的帮助Spector(1988)认为控制点是一个人影响特定工作结果的信念控制点的测量为深入探讨控制点与后果变量(态度、行为)的关系,研究者们以提出的控制点概念为基础,开发出控制点量表Rotter认为控制点是单一维度的,范围从内控到外控他首先于1966年开发出内外控量表,并在很多研究中使用并推广但是Rotter的量表还存在问题,比如他提到的控制点是“好人—坏人”的诊断标志,而且很多研究也显示控制点并不是单一维度的Levenson(1974)开发了“内控、有权利的他人和机会量表”在这个量表中,除了内控的分量表外,Levenson也将外控分为机会和有权利的他人两个分量表他通过假设三个独立的维度(内控、有权利的他人的控制、机会的影响)扩展了控制点的概念随着人们对特定领域控制点的关注,研究者们逐渐开发出特定目的适用于特定环境的控制点量表,而不是像Rotter的一般性量表,这些量表更具有更高的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如Spector(1988)开发了适用于工作场所的工作控制点量表,Chung(2002)开发的销售人员控制点量表等。

控制点的影响效果(一)控制点和工作态度1. 控制点和幸福感国外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控制感的概念是预测幸福感的最佳指标Judge等阐述了控制点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他们认为控制点是自我评估的基本组成部分,内控者会表现出积极的自我价值评估,而外控者则表现出消极的自我价值评估因而,内控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生理健康水平2. 控制点和工作满意度Spretizer的研究表明当员工感到自己能够创造和管理自己的工作角色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会感觉到更多的能力和能量Judge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自我评估(包括控制点)和工作满意度相关,他在2001年的研究显示自我评估和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是0.41他同时揭示了自我评估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机制这个研究结论得到了Srivastava、Locke和Judge(2002)的实验室研究的支持——那些在自我评估上得分高的个体会选择更为复杂的任务,任务的复杂性是自我评估和任务满意感的中介蒋奖(2004)的研究也表明工作控制点对工作满意度有很好的预测作用Spector(2002)对五大洲的24家公司的跨文化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是控制点和工作中的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心理幸福感的重要中介。

3. 控制点和工作压力研究发现,具有内控观念的人会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控观念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命运由外部力量主宰当内控者和外控者面对相似的工作情景时,内控者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对行为后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故采取行动以控制事情的发展而外控者则更多倾向于消极防守,不愿采取行动来缓解压力,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压力感Jean(2005)的元分析也发现,现在的美国人更多地倾向于外控的人格特质,更多的人对压力进行了无效的管理,展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