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养护工作标准I总则为加强城镇道路的养护工作,保持道路设施的功能,统一技术标准、提高城镇道路的服务水平,保证道路完好和安全运行,使城镇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的城镇道路的养护城镇道路中的桥梁养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的规定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基本规定、一般规定、路基养护、路面养护、人行道养护、掘路修复、道路附属设施的养护、养护状况的评定、养护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养护作业安全防护n基本规定一、城镇道路的养护应包括道路设施的检测评定、养护工程和档案资料道路设施应包括车行道、人行道、路基、停车场、广场、分隔带及其他附属设施二、城镇道路应根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类别和技术状况进行养护和评价三、根据各类道路在城镇中的重要性,宜将城镇道路分为下列三个养护等级:i等养护的城镇道路: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支路中的广场、商业繁华街道、重要生产区、外事活动及游览路线;II等养护的城镇道路:次干路及支路中的商业街道、步行街、区间联络线、重点地区或重点企事业所在地;田等养护的城镇道路:支路、社区及工业区的连接主次干路的支路。
四、城镇道路的技术状况评价应分为四级:A——优级、B-一良好、5一合格、D不合格五、城镇道路应根据不同的技术状况进行预防性养护工作,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恢复磨耗层的功能、提高抗滑能力、早期出现的裂缝处理等六、城镇道路养护工程应根据其工程性质、技术状况、工程规模、工程量等内容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和改扩建工程四类并可按下列规定划分:1 保养小修——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对路面轻微损坏的零星修补,其工程数量不宜大于400m22 中修工程——对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维修工程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其工程数量宜大于400m2,且不宜超过8000m23 大修工程——对道路的较大损坏进行的全面综合维修、加固,以恢复到原设计标准或进行局部改善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工程,其工程数量宜大于8000m2或含基础施工的工程宜大于5000m24 改扩建工程——对道路及其设施不适应交通量及载重要求而需要提高技术等级和提高通行能力的工程七、 人行道的改扩建工程,应设置道路无障碍设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有关要求八、 城镇道路的掘路开挖断面严禁上窄下宽。
道路结构修复时应满足其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九、城镇快速路的养护、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快速路的养护维修作业应以机械化施工为主2 快速路的养护管理部门应备有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及设备,保证快速清除事故车辆、路障、冰雪,恢复道路畅通3 快速路上的声屏障、防眩、防撞、隔离、诱导等设施出现破损、缺失应立即维修、补齐十、城镇道路的养护应按养护里程配备养护设备、检测设备及专业养护技术人员十一、城镇道路养护单位应建立养护技术档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城镇道路应以每条道路为单位建立档案2 养护技术档案应包括道路的基本技术数据,各类施工技术文件,巡检、年检的检测资料和图片等3 城镇道路养护单位宜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宜建立城镇道路养护管理系统4 道路检测、评价和养护对策m路基养护工作标准一、一般规定1 城镇道路路基养护应包括路基结构、路肩、边坡、挡土墙、边沟、排水明沟、截水沟等2 路基应保持稳定、密实、排水性能良好3 路基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3.1 路肩应无坑槽、沉陷、积水、堆积物,边缘应直顺平整3.2 土质边坡应平整、坚实、稳定,坡度应符合设计规定3.3 挡土墙及护坡应完好,泄水孔应畅通3.4 边沟、明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坡度应顺适,无杂草,排水应畅通。
3.5 对翻浆路段应及时维护处理二、路基翻浆(一) 对易发生翻浆的路段应加强预防性养护工作雨季前,应检查整修路肩、边沟,补修路面碎裂和坑槽;雨季后应疏掏排水设施,修理边沟水毁;冬季应及时清除路面积雪,填灌修补裂缝二) 翻浆路段必须查明原因,对病害的范围、一般发生时间、气候变化、病害表面特征、路面结构、平时的养护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作出记录,并应确定其治理方案三)处理翻浆可采取下列措施:1 交通量小的路段或支路,可采取换土回填的措施2 钻孔灌注生石灰桩,或干拌碎石等其他措施3 设置砂桩,桩距和根数可根据翻浆的严重程度确定四)有翻浆迹象的路段,应采取以下措施:1在路肩上开挖横沟,及时排除表面积水,横沟间距宜为3〜5ml沟宽宜为300~400mml沟深应至路面基层以下,且应高于边沟沟底;4 路面坑洼严重路段,应设横纵向相连的盲沟并与边沟相通,当受边沟高程等条件所限,不能利用边沟排水时,可设置渗水井;5 挖补翻浆土基,可换填水稳定性良好的材料,压实后重铺路面三、路肩(一)路肩应平整、坚实二) 路肩出现车辙、坑槽、路肩边缘积土,应及时处理三) 路肩应有横坡,硬路肩横坡应大于路面横坡,土路肩横坡应大于路面横坡1%〜2%。
四) 对土质松散的路肩,可采取以下稳定措施:1 采用石灰土或砾料石灰土稳定、硬化路肩;2 撒铺石屑或其他粒料进行养护;3 在路肩外侧,用块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安砌护肩带,其最小宽度宜大于350mm;4 沿路面边缘安砌路缘石,其顶高与路边相同五)城镇道路的路肩宜改建成硬路肩六)路肩出现坑凹,可采用砂、土混合料改善表层,或采取硬化措施;路肩未硬化地段,应每隔20〜30m设盲沟一处,盲沟应与边坡急流梢相接四、边坡1 边坡的坡面养护应保持设计的坡度,表面平顺、坚实应经常观察路堑边坡的稳定情况,及时处理危岩,清除浮石2 边坡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2.1 边坡出现冲沟、缺口、沉陷及塌落时应进行整修;2.2 路堑边坡出现冲沟、裂缝时,应及时填塞捣实;如出现潜流涌水,应隔断水源,或采取其他措施将水引向路基以外3 边坡防护与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3.1 边坡防护应根据路基土质条件选用不同治理方法可分为植被防护和坡面治理两类,亦可混合使用;3.2 对植物易生长的边坡,可采用种草、铺草皮及植树等植被防护措施;3.3 对陡边坡和风化严重的岩石边坡可采用抹面、喷浆、勾缝、灌浆、石砌边坡等坡面处理方法;3.4 采用片(块)石、卵石及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铺砌护坡,在坡面径流流速小于1.5m/s地段可采用干砌,其厚度宜大于250mm坡面径流流速大于1.5m/s或有风浪地段应采用浆砌,其厚度宜大于350mm;3.5 对岩石开裂并有坍塌危险的边坡,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修筑;3.6 对岩石挖方受雨水浸蚀出现剥落或崩塌不稳定的地方,可采用锚喷法加固。
在加固范围应设置泄水孔,涌水地段应挖水平泄水沟;3.7 对路堑或路堤边坡高差大,且受条件限制,坡度达不到土壤稳定要求的边坡,应修筑挡土墙4 边坡经加固后形成的护坡,应加强养护与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修理5 对滑坡地段应加强观测,作好观测记录,分析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5.1 在滑坡体上方设置截水沟,滑塌范围内修建竖向(主沟)及斜向(支沟)排水沟;5.2 当滑坡体位于地下水位充沛的地段时,应设置盲沟或截断水源;5.3 修建抗衡坡体滑塌的挡土墙等构筑物五、挡土墙(一) 挡土墙应定期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应及时去除挡土墙上的草木二) 挡土墙应坚固、耐用、整齐和美观三) 墙体及坡面出现裂缝或断缝,应先做稳定处理,再进行补缝四) 挡土墙出现风化剥落时,应处置五) 挡土墙的泄水孔应保持畅通挡土墙出现严重渗水,应增设泄水孔或墙后排水设施六)挡土墙发生倾斜、凹凸、滑动及下沉时,应先消除侧压因素,再选择锚固法、套墙加固法或增建支撑墙等加固措施七)严重损坏的挡土墙,应将损坏部分拆除重建六)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一) 边沟、排水沟和截水沟的淤积物应及时清除,沟内流水应畅通,断面完好。
对沟断面破损应及时整修恢复二) 土质边沟的纵坡坡度应大于0.5%,平原地区排水困难地段不宜小于0.2%当土质为细砂质土及粉砂土且纵坡在1%~2%时,或粉砂质黏土且纵坡为3%〜4%,或流量大时,必须加固边沟三) 对有可能被冲刷的土质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其加固类型应结合地形、地质、纵坡等实际情况,可按表《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5.6.3-1和表5.6.3-2选用七、特殊土质路基(一) 对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土、多年冻土等特殊土质路基的养护,应因地制宜,做好保养小修二) 盐渍土路基排水系统应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出现坍塌、溶陷、路基发软、强度降低等病害,应采取下列防护及治理措施:1加密排水沟,沟底应保持0.5%〜1%纵坡;对路基填土低、排水困难地段,应加宽加深边沟或在边沟外增设横向排水沟,其间距不宜大于500m,沟底应有向外倾斜2%〜3%的横坡;2 换填风积沙或矿料,其厚度不宜小于300mm;3 打石灰桩或砂桩,深度应达冰冻线以下且呈梅花状排列,并应符合设计要求三) 湿陷性黄土路基出现的裂缝、剥落、沟槽、坍方、沉陷等病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下列加固措施治理:1减缓坡面,采取植被防护加固措施治理;2冲刷不严重的路段,可采用黏土掺拌侧草进行抹面,并应每隔300〜400mm丁入木楔;3 雨雪量较大的地区,应对坡面进行加固防护,形成护坡;4 路基出现坑穴,可采用灌砂、灌浆或挖开填塞孔道后夯实,且应事先导水或排水;(四)软土路基的沉降、冻胀、弹软、沉陷、滑动等病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下列防治措施:1 降低水位。
当在路基两侧开挖沟渠的工程量不大时,可加深路堤两侧边沟;2 反压护道当路堤下沉,两侧或一侧隆起时,可采取在路堤两侧或一侧填筑适当高度与宽度的护道;3 换土将路堤病害处软土全部挖除,换填强度较高,透水性较好的砂砾石、碎石;4 抛石挤淤当软土液性指数大,层厚较薄,石料能沉至硬层处时,选用片(块)石块径不宜小于300mm抛石自路堤中部开始,逐步向两侧展开,挤出淤泥应予清除;抛石至一定高度经碾压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再填土至路基原有高度;5 侧向压缩在路堤坡脚砌筑纵向结构,限制软土侧向挤出,可采用板桩、木排桩、钢筋混凝土桩及片石齿墙等;6 除以上治理方法外,还可采用砂石垫层、石灰桩、砂桩、袋状砂井,塑料排水板以及土工织物滤垫等方法五)多年冻土路基的路堑边坡坍塌、路基不均匀沉陷、冻胀、翻浆、开裂、变形等病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下列防治措施:1应采取保护冻土的原则,除满足最小高度外,应另加500mn^护层路基填方高度不得小于1m;7 养护材料应选用砂砾等非冻胀性材料;8 应加强排水,保持路基干燥;9 当受地形限制,路基填筑高度不够时,应铺筑保温隔离层;10 防护构造物应选用耐冻融性材料IV沥青路面养护一、一般规定(一)铺筑沥青混合料的气温低于5℃时,应视为低温施工(冬期),冬期施工应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石油沥青为160〜170C。
运输车辆应有保温层苫盖严密,到达施工现场的温度不宜低于140〜160Co施工作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