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动与春运问题分析汪思倩 201100010031摘要 所谓春运,即春节运输,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而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变迁发生冲突的产物一方面“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等传统理念使得人们对故土、家庭有着很深的依赖之情,而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很多人迫于生计或者为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而离开农村前往城镇新春佳节之际,在外的游子迫切希望早日家人相聚,这就使得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拉开帷幕,春运问题也随之产生关键词 春运 农民工 人口流动 一)春运特征年份2011201220132014时间1月19-2月271月8-2月261月26-3月61月16-2月24客流量28.53亿人次31.58亿人次34.2亿人次2014年:32.6亿人次(人次的概念:是指旅客乘一次车,统计为一个旅客人次例如,一个旅客从北京回老家,来回都要先坐火车,再坐客运汽车,在计算时,就统计为4个人次人次”既体现了出行的人数,也能看出人们乘了多少次车1.春运交通压力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方向性时间跨度(相对集中)春运持续时间一般为40天,时间跨度为腊月开始至正月结束一般在春节前压力主要集中在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周边城市到旅游景点的路线上。
除夕、正月初一、初二这几天的春运压力较小春节后运输压力转移到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从旅游景点到周边城市的路线上乘车区间(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春运运输压力较大的地区在春节前后有所不同春节前是人力输入较多的地区,而春节后是人力输出较多的地区压力较大的地区还包括较重要的交通枢纽站一般节前的压力重点在东部沿海的广东、北京、上海等地,节后压力重点在内陆和西部的成都、重庆、武汉、南昌、阜阳等地2.规模大,学生、 探亲者、农民工为主据羊城晚报讯22日,广铁发送旅客104万人,同比增加4.1%学生流、务工流高度重叠,客流量不断攀升今年春运以来,广铁已发送旅客680.4万人,日均97.2万人1月20日至22日,日均送客量均突破百万22日上午,记者在广州火车站看到,进站客流开始逐渐增多开车前两小时内进站通道第6、7、8、9进站口候车区基本爆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批四川的民工开始涌向广州等大城市,随后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1] 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尤其在春节期间,交通运输压力骤增进入20世纪90年代,春运的客流量进一步迅速增加相关资料表明,在1994年,春运的总客流量为12.2亿人次,到了2004年,春运的总客流量已达到20亿人次。
[2] 总体看来,春运的客流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每年春运的客流量均创造出历史新记录而在春运运送的人员中,民工、学生、探亲者构成了其客流量的主体据相关媒体报道,民工流占据了春运客流总量的30%到40%,在某些农民工集中的地区,所占比例一度达到80%,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30%左右[3] 二)原因1、大量农村人口向外流动1.1.城乡发展不均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极大改善但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仍旧存在且有扩大趋势2004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已达6485.2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1倍,远远超过世界大多数国家水平的1.5倍[4] 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首先要满足自身生存需求,为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很多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岗位 而另一方面,城乡间的保障制度也有着天壤之别农村社区医疗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为获取更好的资源人们也会很愿意前往城市1.2.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岗位空缺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动力[5]1.3制度松动春运成为严重的交通、经济、社会问题,始于1986年在此之前,城市壁垒高筑,在此之后,这一社会控制体系有所松动,民众享有了部分的迁徙自由,对利益的追求,流动人口潮逐渐形成(秋风,2008) [6]在古代,人们出行需要凭借路引证明身份,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户籍制度十分严格,人们外出需要凭借组织或单位所开证明才能找到住宿的地方,这都极大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而在当代,政府放松了对流动人口的控制,大量农村人口向外流动才有了可能2、铁路运输压力大2.1交通运输系统不完善 春运发生的一个原因,是已建成的交通网络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流动人口的交通需求,航空,轮航无法切实分担铁路运输的压力2.2铁路运输经济实惠而春运问题之所以集中于铁璐运输上则是因为其花费少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群多为外出务工人员,流动路线长,跨度大,铁路运输较为便宜,因而成为首选3、集中春节期间3.1平时假期少 以2014年放假安排为例,针对全体公民的假期只有11天且不连续,而这11天中有7天是属于春节期间的那么人口流动集中春节期间就有情可原了。
3.2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回家过春节就是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感情需要吉登斯指出了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春运这一现象则将这种断裂展现无遗一方面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和长久以来对故土的依恋,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工具理性扩展对传统理念的颠覆和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两者不断冲突碰撞,便有了外出打工春节时期返回家中这一折中的选择3.3流动人口结构 中国春运客流以浩大的民工流为主体尽管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有所上升,但举家流动相对较弱,总的具有明显的非完整家庭流动特征(王广州,2006),基本格局仍是年轻人外出、老人和少儿留守 关于农村留守人口的数量有不同估计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和近2000万留守老人;其中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郭少峰,2006)而全国妇联有关课题组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3%;我国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6.0%(陈丽平,2008)。
留守的人群不仅是外出人员的牵绊,更是情感寄托的载体4、难以融入城市4.1制度隔离 户籍制度的硬性隔离依旧是导致春节期间大量农村人口返乡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口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形成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与国民待遇,加剧了社会排斥和社会分层 城市政府拒绝给予流入人口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致使流入人口难以在自己的工作地安家落户,更难以将老家的父母与子女接过来同住流入人口在流入地遭受各种排斥,必然增加对老家的眷恋感与归属感因而才会选择在春节期间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 4.2 土地制度 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非农建设用地对农民的利益侵害严重,农村人口失去土地收益,被迫成为流民,外出谋生三)解决方案1.增运 健全交通道路网络,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城市流动人口流向活、流速快、流量大、范围广,应建设多路辐射、覆盖面广的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相结合的立体性交通网络,突出主要流动方向 、重点流动地区的交通道路建设,满足人口疏散的需求;人防和交通运输等部门 应根据流动人口的来源、数量、分布等情况,共同制定春运人口输送和战时人口 疏散的运输保障计划,认真做好平时输送和战时疏散的保障准备;交通运输部门 和人防交通专业队应加强输送流动人口的训练,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运输保障能力。
[7]2.减流2.1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缩小经济发展地域间的差异,均衡城乡劳动力需求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流入城市,究其根本是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发达地区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巨大,而且可以为劳动力提供优厚的报酬与生活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春运中相当一部分客流往返于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发达地区流动为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而要缓解这一问题,就得平衡城乡劳动力需求差额首先要合理布局经济结构,使大量劳动力就地就近的就业;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型与创新型生产模式2.2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兼顾农村发展 再次,异地或就近就业的农民工的权益要得到较好的保障,使其能较好的融入这个城市,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最后,在现有交通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合理的扩大交通线路的建设,提高运力他再次强调,只有经济结构布局合理化、城镇化,使农民异地就业的人口大量减少,才是解决春运巨大压力的根本出路化解春运难题,需要根据社会流动的特点和趋势寻求办法由于人口不能自由迁移,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存在障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从而使得他们不得不候鸟般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奔走。
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流动的规模,给交通运输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农民工能够真正变成市民,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与东部间的差距逐渐缩小,那么,春运的压力势必会比现在小得多 2.3平等对待城乡居民,增强归属感城市化同时带动农村发展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经验,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城市作为一个天然的人口蓄水池,无疑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口,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文明几乎作为一种主流的强势文明而存在就我国而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是我国转移过多农业人口的必由之路从长远看,城市化的成功进行,将最终使我国更多的农业人口在城市中稳定地居住下来,减少目前存在的城乡之间的往返式的规律性流动,进而缓解春运的压力 2.4加强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免除后顾之忧 各方面的情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有必要也有可能着手推进解决农民工居住、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迁移落户问题的阶段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房的供给范围,由租房过渡到购房,解决其居住问题;要投资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投资教育,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建立工会与企业主协商的制度,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同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变为城镇居民。
就长远而言,只要我们积极发展经济,大胆推进改革,改变农民工不能在城市扎根的现象,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就业地安居乐业,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根本转移,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资源重组的有利条件,又推进农村自身的改革发展,加大对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就可以逐步解决一些造成目前春运不正常的各种体制问题和社会矛盾,使春运恢复本来的正常"面貌",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参考文献[1] 国林.对“民工潮”的认识及铁路运输的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3,(2).[2] 胡天舒.春运十年路[N].国际金融报,2004—01—16.[3] 张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