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9540836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和紧急事态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损害,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策略,包括应付危机的准备、应付危机的运作、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主导着危机管理,新闻媒体配合着危机管理。媒体对于满足公众知情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维护政府形象,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危机,维系社会稳定,引导危机善后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重大责任。 一、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新闻媒体发挥着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中介作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

2、的第一责任。一方面,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又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公众急需了解事件的真相,关注政府的应对措施,关心事态的进展情况,对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会急剧攀升,但各种信息往往泥沙俱下,真伪共存,容易引发公众心理恐慌,公众急需通过新闻媒介来满足信息需求,对新闻媒体有比平时更多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因此,大众传媒应该尽最大可能、把尽可能多的准确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作为危机管理主体,为稳定社会秩序,控制危机事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信任,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

3、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公众,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保持信息的快捷性、导向性、权威性,有效避免谣言、小道消息的产生和传播,避免社会恐慌。在我国,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危机时期更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政府有关应对措施的情况告诉公众,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把民众的需要和对事件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整个社会上下互动,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在重大危机面前,如果新闻传媒“集体失语”,或者政府“避而不谈”,新闻发布缺失,没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那么各种新闻的替代品一定不会缺位,非权威渠道会大量传播“小道消息”,甚至出现蛊惑人心的流言、谣言,混淆公众的认知,公众会陷入惶恐不安之中,导致事态向不良方向发展。2

4、003年我国“非典”疫情发生初期,由于大众信息传媒的缺位,个别政府部门、个别官员“封锁消息”,隐瞒真相,错过防控最佳时机,结果导致事态扩大,引发社会恐慌,严重损害政府的声誉和形象,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5年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后,导致松花江下游水质受到污染,当地政府一度虚报信息,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一时间谣言四起,群众纷纷抢购矿泉水,不安情绪蔓延,社会产生波动。这些均从反面说明了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极端重要性。为有效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关于危机处理的“_T原则:“Tell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即要保证信息传播的权威性与可控

5、性;“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即耍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便捷性;“Ta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即要保证信息传播的全面性与丰富性。2008年5 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方面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国内媒体反应之迅捷、力量之强大、视野之广阔、报道之深入,均是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迅速报道信息。地震发生的几分钟后,新华网就发出了第一则地震快讯,以最快速度把地震消息公之于众,半个小时后,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一个小时后,新闻频道推出汶川地震直播,八个小时后,中央一套与新闻频道并机24小时直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

6、以分钟为单位刷新信息。二是实时动态报道信息。各路媒体通过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记录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抢险救灾场面,在第一时间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央视在地震后迅速、动态、全面、透明的报道,使它旋即成为国际电视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源。新华网几乎每分钟都发出新的震情通报,各大门户网站均在显著位置编辑制作“汶川地震”专题,滚动报道抗震救灾情况。三是全面真实报道信息。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历来是重大危机事件最为敏感的话题。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及新闻媒体不遮不拦,以坦荡开放的态度,让灾区的真实信息自由流动,如震情灾情的及时发布,人员伤亡情况随时更新,国内外捐款物每日通报,救援行动的进展,倒

7、塌学校的原因排查等,都在阳光下运行。同时,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也向国外媒体完全开放,BBC、CNN等100多家境外媒体的近500名记者进入灾区采访报道。事实证明,新闻媒体积极面对,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披露和解读,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把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轨道上来。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闻媒体具有发动公众履行公民职责、配合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社会责任。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可以把政府的救援行为、政府的要求、灾区的需求等告知公众,有利于政府取得国际社会、国内公众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营造社会舆论环境,呼唤爱心,激发同情心,引导社会组织、公众同心同德,伸出援手,主动参与救灾行为,配合政府应对危

8、机事件。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可以使公众通过自身的救援行动更加了解危机的真实情况,进一步增加救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加强信息的流通,减少流言蜚语,起到稳定人心、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增强应对危机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信度和执行力,降低政府处理危机的成本。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抗震救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力量成为政府解决危机的重要依靠力量。地震发生后,政府快速充分地公开信息,信息透明做到了史无前例,但仍有各种小道消息鱼龙混杂,广为传播。5月21日,近千家媒体联合发布抵制地震谣言倡议书,共同倡议让网络谣言戛然而止。

9、新浪网民还提出了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盲动、不悲观、不恶搞、不冷漠、不无知、不谩骂的“十不宣言”,各大媒体均有转帖、评论,很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全国众多媒体还及时发动社会各界利用各种渠道捐款捐物,举办抗震赈灾晚会,在很段时间内聚集了大批款物,并号召志愿者积极参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志愿者参与救灾行动,开创了志愿者服务的新时代。三、引导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承担着舆论导向的职责,媒体正确的引导可以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妥善处理危机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健康发展。危机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会产生各种想法与见解,伴生疑虑与恐慌,也容易产生责问与不满

10、,公众尤其是受害者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容易发生偏激行为,这个时期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卜分必要和关键。大众传媒可以利用其公信力,通过危机情况的报道、相关专家的分析、公众人物的引导、普通民众的合理表达等,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的应对心态。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媒体通过向社会公众阐明政府危机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方针政策,宣传政府的现实措施、最新进展和实际效果,传达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希望与诉求,实现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双向交流,达成在危机处理上的理解和共识,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政府的应对措施上来,引导社会大众支持政府的危机管理措施

11、,利于危机事件的妥善解决。在汶川地震中,国内新闻媒体始终围绕着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这一主题,大力宣传政府、社会各界的抗震救灾行为,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营造积极、温馨、和谐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通过深入挖掘细节,以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感染亿万受众,凝聚人心,温暖人心,增强共渡难关的信心与决心。如集中报道深入灾区一线亲自指挥抗震救灾,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的谭千秋老师,在担架上向解放军敬礼的郎铮小朋友,给灾区婴儿喂奶的民警蒋晓娟,痛失多位亲人,依然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女警蒋敏,骑摩托车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等等,这些人物与事迹彰显人性光

12、辉,慰藉了灾民遭到重创的心灵,让他们在危机中变得冷静、理性和坚强,也极大地感染了亿万受众,化作全国人民奉献爱心的慈善行动,很好地营造了上下同心、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社会舆论。四、维护政府形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对公众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重点关注、集中报道的问题,会以同样的重要性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其题为“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的演讲中指出:“在民主社会,公民有知道和被告知政府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基本权利。保密是具有腐蚀性的:它与民主的价值背道而驰,并且削弱了民主的进程。它是建立在治理者和被治理者之间互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同

13、时,它又使互不信任更加恶化。”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报喜不报忧,隐瞒真相,遮掩事实,公众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危机信息,不仅会剥夺公众的知情权,损害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度,也会极大地损害政府的形象。相反,如果新闻媒体及时公开报道危机事件的动态信息,宣传政府处理危机的各项措施及其效果,发动全社会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探究危机事件的深层原因,寻求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的办法,则有利于政府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对提升国家形象、维护政府声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良性互动,通力合作,有效提高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很好地维护了我国政府的形象,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

14、象。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并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播。中国主流媒体全覆盖、高密度、全景式报道抗震救灾动态,占据着舆论的主导地位,向全世界传播了真实的声音,树立了中国政府开放、务实、坚定的形象。尤其是媒体动态报道了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先后深入灾区中心地带,指导抗震救灾,慰问、看望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向社会公众展示了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的态度、立场,传递党和政府领导人果断、坚毅、亲民和勇于担当的形象。美国洛杉矶时报说,四川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在救灾行动中的表现既现代又灵活,而且很开放:美联社评论中国领导人

15、在地震后几小时就赶到现场组织救灾“尤其给人深刻印象。”在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政府设立“哀悼日”的消息后,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设立“哀悼日”,是中国继救灾快速反应和信息公开之后,又一深得民心的举措。香港经济日报称,此次政府决定为地震死难者下半旗致哀,顺应了民意,体现了对生命的极大尊重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五、引导危机善后管理政府危机善后管理是政府在危机已经或即将结束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和完善措施。危机善后管理是过去新闻媒体容易忽视、关注不够的环节。实际上,危机恢复工作早在危机来临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危机事件起始阶段,应对危机事件是当务之急,但是伴随着危机管理工作的深入和危机事

16、件走向尾声,危机恢复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危机善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均大有可为。媒体要继续宣传政府出台的善后措旌,关注救灾资源的公平分配,协助政府重塑形象;要继续关注对伤者的治疗康复、对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关注受灾群众的民生问题;要继续关注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生活设施的改善、社会秩序的恢复;媒体要协助政府和社会深入解读危机事件,总结经验教训,引导理性思考,变危机为机遇,把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当作公开的社会学习过程,推动社会相关改革,制定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检查完善危机预案,指导今后的危机管理行动,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水平。近十多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戒严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防洪法、消防法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是在总结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的基础上制定、修订和完善的,是危机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