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联溪中学2020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1043196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联溪中学2020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联溪中学2020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联溪中学2020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联溪中学2020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联溪中学2020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 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输出y的值是()A127B63C31D15参考答案:B【考点】EF:程序框图【分析】由已知中的程序语句可知:该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计算并输出变量y的值,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分析循环中各变量值的变化情况,可得答案【解答】解:模拟程序的运行,可得x=0,y=1执行循环体,x=1,y=3不满足条件x4,执行循环体,x=2,y=7不满足条件x4,执行循环体,x=3,y=15不满足条件x4,执行循环体,x=

2、4,y=31不满足条件x4,执行循环体,x=5,y=63满足条件x4,退出循环,输出y的值为6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程序框图的应用问题,解题时应模拟程序框图的运行过程,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基础题2. 如果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则的值为( )A4 B8 C1 D2参考答案:A3. 函数y=x+的图象是图中的()ABCD参考答案:C【考点】31: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利用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对图象进行判断【解答】解:因为函数的定义域为x|x0,所以排除A,B又因为函数为奇函数,所以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所以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图象的识别,要充分利用函数的性质

3、进行判断4. 椭圆的右焦点为F,其右准线与轴的交点为A,在椭圆上存在点P满足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点F,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 (0, B.(0, C. ,1) D. ,1)参考答案:D略5. 若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与抛物线yx22相切,则此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参考答案:B双曲线的渐近线为yx,不妨取yx,代入抛物线得xx22,即x2x20,要使渐近线与抛物线yx22相切,则280,即b28a2,所以此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yx2x,选B.6. 圆台上、下底面面积分别是、4,侧面积是6,这 个圆台的体积是( )A B2 C D参考答案:D上底半径r1,下底半径R2.S侧6,

4、设母线长为l,则(12)l6,l2,高h,V(11222).故选D.7. 某考察团对全国10大城市进行职工人均工资水平x(千元)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y(千元)统计调查发现,y与x具有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0.66x+1.562若某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7.675(千元),估计该城市人均消费额占人均工资收入的百分比约为()A83%B72%C67%D66%参考答案:A【考点】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把y=7.675代入回归直线方程求得x,再求的值【解答】解: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7.675时,则7.675=0.66x+1.562,即职工人均工资水平x9.262,人均消费额占人均工资收入的百分比为100%8

5、3%故选:A8. 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是( )A0 B1 C2 D3参考答案:C9. 是定义在(0,+)上的非负可导函数,且满足,对任意正数a、b,若,则必有( )A BC D参考答案:A略10. 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B=a,CD=b(ab)若EFAB,EF到CD与AB的距离之比为m:n,则可推算出:EF=,用类比的方法,推想出下列问题的结果,在上面的梯形ABCD中,延长梯形的两腰AD和BC交于O点,设OAB,OCD的面积分别为S1,S2,EFAB,且EF到CD与AB的距离之比为m:n,则OEF的面积S0与S1,S2的关系是()AS0= BS0=C D参考答案:C【考点】类比推

6、理【分析】在平面几何中的进行几何性质类比推理时,我们常用的思路是:由平面几何中线段的性质,类比推理平面几何中面积的性质;故由:,类比到S0与S1,S2的关系是:【解答】解:在平面几何中类比几何性质时,一般为:由平面几何点的性质,类比推理线的性质;由平面几何中线段的性质,类比推理空间几何中面积的性质;故由:“”,类比到关于OEF的面积S0与S1,S2的结论是:故选C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 若命题“,使得成立”是假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参考答案:【分析】根据原命题为假,可得,都有;当时可知;当时,通过分离变量可得,通过求解最值得到结果.【详解】由原命题为假可

7、知:,都有当时,则当时,又,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结果:【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命题的真假性求解参数范围,涉及到恒成立问题的求解.12. 等差数列中,且,则中最大项为 参考答案:略13. 如图,用K、A1、A2三类不同的元件连接成一个系统当K正常工作且A1、A2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系统正常工作,已知K、A1、A2正常工作的概率依次为0.9、0.8、0.8,则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为_参考答案:0.864【分析】首先记、正常工作分别为事件、;,易得当正常工作与、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为互相独立事件,而“、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与“、都不正确工作”为对立事件,易得、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概率,由相互

8、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计算可得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记、正常工作分别为事件、;则;、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的概率为;则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为;故答案为:0.864【点睛】本题考查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涉及互为对立事件的概率关系,解题时注意区分、分析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乘法原理是解决本题的知识保证,本题属于中档题。14. 如图所示的流程图,若输入的x=9.5,则输出的结果为参考答案:1考点: 程序框图专题: 计算题分析: 结合框图,写出前几次循环的结果,判断每一次结果是否满足判断框的条件,直到满足执行Y,输出c解答: 解:经过第一次循环得到x=7.5经过第二次循环得到x=5.5经过第三次

9、循环得到x=3.5经过第四次循环得到x=1.5经过第五次循环得到x=0.5满足判断框的条件,执行Y,c=1,输出1故答案为:1点评: 本题考查解决程序框图中的循环结构时,常采用写出前几次循环的结果,找规律15. 在ABC中,sinA:sinB:sinC=4:3:2,那么cosC的值为参考答案:【考点】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分析】由正弦定理可得6a=4b=3c,进而可用a表示b,c,代入余弦定理化简可得【解答】解:sinA:sinB:sinC=4:3:2,由正弦定理可得a:b:c=4:3:2,可得:a=,c=,由余弦定理可得cosC=故答案为:16. 若ABC的周长等于20,面积是,A=60,则a

10、= 参考答案:7【考点】解三角形【专题】计算题;解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结合A=60算出bc=40利用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化简得出a2=(b+c)2120,结合三角形的周长为20得到关于a的方程,解之可得边a的长【解答】解:A=60,SABC=bcsinA=,即bc=解之得bc=40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得a2=(b+c)23bc=(b+c)2120ABC的周长a+b+c=20b+c=20a,得a2=2120,解之得a=7故答案为:7【点评】本题给出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在已知角A的情况下求边a的长着重考查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

11、公式等知识,属于中档题17. 函数的值域为_参考答案:(5,3【分析】由函数性质确定每段的值域,再求并集即可【详解】由题单调递增,,又=,故函数的值域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分段函数的值域,三角函数性质,指数函数的性质,熟记函数性质,准确计算是关键,是基础题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 本题18分)已知数列是各项均不为的等差数列,公差为,为其前项和,且满足,。数列满足,为数列的前n项和。(1)求、和;(2)若对任意的,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正整数,使得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

12、答案:、(1)(法一)在中,令,得 即 2分解得, 3分, 5分(法二)是等差数列, 2分由,得 , 又,则 3分(求法同法一)(2)当为偶数时,要使不等式恒成立,即需不等式恒成立 6分,等号在时取得 此时需满足 7分当为奇数时,要使不等式恒成立,即需不等式恒成立 8分是随的增大而增大, 时取得最小值 此时需满足 9分综合、可得的取值范围是 10分(3), 若成等比数列,则,即12分(法一)由,可得,即, 14分 16分又,且,所以,此时因此,当且仅当, 时,数列中的成等比数列18分(法二)因为,故,即,(以下同上) 16分略19. 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设,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设,求数列的前项和.参考答案:(1)证明:因为,两边同除以得:所以又,所以数列是以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由(1)知,所以,所以, 20. (本小题满分8分) 对甲、乙两名自行车赛手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的最大速度(ms)的数据如下表.甲27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