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

上传人:鑫** 文档编号:256454936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 13、马说【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议者,主见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说”是古代的一种争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中心思想】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

2、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剧烈愤慨。 【原文】马说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出名马,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 原诗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

3、相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 【而】转折连词,可是。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 【故】【虽】出名马,【祗zh【故】所以。【虽】即使。【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只”,只是。【辱】这里 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遵照,介词。称,称

4、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局部复指关系。【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和平凡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1 s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食s】马者,不知【其】【食s】同“饲”,喂养。【其】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能千里而食s也。 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据它能日行千里的千里。 特点来饲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sh不饱,力缺

5、乏,【才美不外见xin】, 【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却吃不饱,力气缺乏,它表此时此刻外面。见,同“现”,表露。 的特别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 【且】犹,尚且。【欲】想要,要。况且想要跟平凡的马等同【等】相当。【不行得】不行能。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求它日行千里呢?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策之】不【以其道】,【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鞭打它,不遵照驾驭千里食s之不能【尽其材】,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马的方

6、法,饲养它,又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遵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思。 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通其意】通晓跟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面对。 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唉!莫非果真没有千里气。呜呼:表示惊羡,相当于“唉”。马吗?其实是他们真【其】唯恐,表推想。【邪】同不识得千里马。 “ 耶 ”,表示

7、疑问。【知】懂得。 【赏析】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譬如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看法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受,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这种“以诗为文”的本事,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成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开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

8、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受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怜悯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缺憾、惋惜和懊悔痛心了。 2从文章外表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事实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那么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冲突,两相参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

9、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缔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平凡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缺乏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留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处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外表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明珠暗投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文章写到这里,作者好像还觉得

10、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化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马上责问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冲突“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那么是后天人为的犯罪锋利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练习与检测】共30分阅读下文,答复文后问题30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出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11、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在文中给”食”注音。4分 2.按原文填空。4分 1千里马被埋没的干脆缘由是: 2本文的主旨是: 3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觉”,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2分 3.文章通过奇妙地譬如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譬如义。3分 4.课文写了“千里马”的

12、遭受,作者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才?2分 5.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纳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3分 3 6.本文提醒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见?3分 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受,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8.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养,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分 9.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3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 sh sssh 2.1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2其真不知马也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机灵才智。5.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挖苦、批判、不满。6.提醒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盼望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