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54966225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 锄禾日当午全诗15篇 锄禾日当午全诗(1) 篇一:“锄禾日当午”的诗人其实是酷吏 “锄禾日当午”的诗人其实是酷吏 从“悯农”到“酷暴” 安立志 “诗言志”是个古老的概念,毛诗正义这样解释:“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隐匿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更简朴的说法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李绅其人知者不多,假设提到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或许就众所周知了。悯农是李绅年轻时的作品, 1200多年后依旧是一代

2、又一代学童的启蒙作品,影响是巨大的。在当时的时空中,一个尚未步入仕途的青年人,借悯农以“言志”,终究难能难得。然而,人们大多知道悯农的李绅,而不知显贵的李绅。此人后来曾在中晚唐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赵国公,权倾一时,新旧唐书都为立传。应当说,李绅在正史中的形象也是正面的。正如我们不能不假思量地将官史当作信史一样,“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鲁迅且介亭杂文);也不能不假思量地将野史一篙打翻,“野史和杂说”“到底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鲁迅华盖集)因此,我们不妨参看一下野史对李绅的评价。 宋代出了一部类书太平广记,虽然也是奉旨编纂,但其中收录的却是汉宋之间的小

3、说、野史、传记、传奇等杂著。该书卷二百六十九“酷暴”类下有“李绅”一节。因有童蒙时的“灌输”在先,读到这段文字颇有些惊异。据载,李绅在淮南节度使任内完全是一副酷吏形象。“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在他治下,既是“一言堂”,也是“阎王殿”,不仅独断专行,而且酷刑峻法。“狡吏奸豪”倒是“潜形叠迹”了,僚属百姓也噤若寒蝉。 李元将在唐代不甚著名。李绅未发迹时曾旅居江都,每到李元将家中作客称其为叔(“每馆于元将而叔呼焉”)。而在已是“高干”的李绅面前,李元将别说以叔自居了,就是自称兄弟或侄子,李绅都不欣喜(“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

4、”)。李元将自称孙辈,才算勉强采纳(“及为孙,方似相容”)。人说官升脾气长,李绅官升辈份也长;人说屁股抉择脑袋,李绅是屁股抉择人伦;人说人性、官性不两立,公然,李绅当了官,只剩官性而流失人性。何以故?时空不同也。 李绅的年头不讲“人性执法”,在这种暴戾恣睢,六亲不认的官员治下,黎民百姓终日惶惶,不知何时大祸临头,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当他接到属下“户口逃亡不少”的报告后,竟然轻描淡写地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颗粒饱满的总在下面,那些随风而去的秕糠,不用报告”(“汝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此时的他,早已忘却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5、”的农夫,早已习惯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盛世”。何以故,时空不同也。 “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 (鲁迅准风月谈)太平广记关于李绅的这那么记载,是否也在“讹传”、“恩怨”之列,不得而知,就文本说文本,我们不能说李绅的悯农诗,就是文非其人,言不由衷。中国古代诗人,无论是名标青史的李青莲、杜少陵,还是全唐诗不载、全宋词难寻,只会诌几句顺口溜的文人墨客,其诗作总会“言志”的,只不过这“志”有文野、上下、妍媸罢了。 诗人之“志”并非抽象而玄虚,它是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存在的,所谓“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毛诗正义)穷困时之“言志”,落魄时之“言志”、“在野

6、”时之“言志”,并不能成为判断其富贵时、显达时、在朝时“志向”之依据。“志”之不篇二:5000年中国悬案 谁写出了励志诗“锄禾日当午”? 5000年中国悬案 谁写出了励志诗“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然而,对于这首诗的,却有争议,那么,这首广泛流传的唐诗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呢? 一种说法是此诗的,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7、。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人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可怜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他曾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游学乌镇,与乌镇普静寺住持唐抱玉为莫逆之交。 李绅一生最闪光的片面在于诗歌,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

8、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李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作风相一致。 南宋的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九李绅目中是这样记载的:“绅初以古风求知于吕温,温见其齐煦,诵其悯农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曰:此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唐诗纪事是一部有关唐代诗人及作品的评论搜集,共81卷,收唐代诗人1150家,内容极为繁富。 也有一种说法是“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理应是唐朝

9、另一位诗人聂夷中。唐五代人孙光宪著有北梦琐言,其中卷二记载:“咸通中,礼部侍郎高湜知举,榜内孤贫者公乘亿,赋诗三百首,人多书于屋壁。许棠有洞庭诗尤工,诗人谓之许洞庭。最奇者有聂夷中,河南中都人,少贫苦,精于古体,有公子家诗云:种花于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又咏田家诗云:父耕原上田,子斲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又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其中明确指出,锄禾的是聂夷中。 聂夷中(837?),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

10、(今山西永济)人,一说河南人。出身贫寒,备尝艰辛。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由于时局动乱,他在长安滞留很久,才补得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聂夷中的诗作,风格平易而内容深刻,在晚唐靡丽的诗风中独树一帜。如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讥讽贵族公子的骄奢淫逸,田家、咏田家谴责封建赋役对劳动人民的惨烈剥削,杂怨二首表现连年战乱造成人们家庭离散的痛楚,写来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唐才子传谓其“伤俗闵时”、“警省之辞,裨补政治”。诗人热爱采用短篇五言古诗和乐府的形式,以质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暴露在人们眼前,冷峭有力。像“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这样的诗句,已成为

11、家喻户晓的格言。 那么,锄禾的到底为谁?北梦琐言的孙光宪,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卒于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而唐诗纪事的计有功,史书记载其生卒年头不详。但史书中记载了他中进士的时间为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据此可大致揣测,孙光宪生活的年头距李绅(772年846年)不过50年左右;距聂夷中(837年?)也理应不过10年左右时间。从时间上来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的记载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从记载上来看,北梦琐言内容所记为晚唐五代事,题材丰富,包括政教礼法、文坛轶闻趣事、民间风情习俗等等,由于孙光宪为晚唐五代人,当代人记当代事,较能自然忠实呈现当时的样貌,王文才在蜀梼杌校笺序中曾

12、说:“五代杂笔,首推北梦琐言。”大量研究唐末五代的学者在述及历史、政治、文学乃至风土人情时也常提及琐言这本书,如太平广记、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十国春秋等都不同程度援引琐言中的资料,或补其缺,或资考订,可见琐言是一本史料价值极高的笔记。而计有功唐诗纪事的成书印制,却大有周折,并非计有功亲自所为。唐诗纪事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王禧刻本。而据王禧自序云,他在客中邂逅计有功之子,“因得是书,立命数十吏传录,其间不能无鲁鱼亥豕之误”。因而后来据王禧本翻刻的唐诗纪事的其它版本,其中的脱误舛错也就难免了。明代学者胡震亨(1569-1645)在其唐音癸签中就曾多处指出他张冠李戴的错误。篇三:锄

13、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全诗(2) 唐诗故事-“锄禾日当午”的奢靡生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出自唐朝诗人李绅之手。李绅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但他其实是个生活奢靡、人品低劣的官僚。李绅家几代为官,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培育成人。因此,李绅年轻时写出悯农这样反映农人艰辛的诗作,是有生活根基的。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唐朝国子监分设六馆,每馆均设博士及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逐步蜕变。野史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花

14、费多达几百贯。他更加热爱吃鸡舌,每餐一盘,花费活鸡300多只,后院宰杀的鸡聚积如山。只是生活奢靡倒无可指责,但他发迹后爱耍权威,无情无义就是人品低劣了。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由于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欣喜,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采纳。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访问他,刚在旅馆住下,其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听说后,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往往担惊受怕,好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

15、出逃难。 锄禾日当午全诗(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诗翻译赏析及出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是谁? 下面我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供给给同 学们。梦想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扶助。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出自唐代李绅的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 概括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人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 广之,呈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四处硕 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 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付出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 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 来了,也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