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七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874601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市第七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抚顺市第七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市第七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市第七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抚顺市第七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无论是哪一点,文章都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让人家看得懂,否则不是白说了吗?但是有些事,作者或不愿说,或不能说,或不敢说,不说又心有未甘,或想留个历史记录什么的,于是遮遮掩掩,转弯抹角。结果是,说了好像没说,没说却又说了一点。那种“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的尴尬为难,是写文章的人最辛苦的事。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圣人又以“温良恭俭让”垂教后世,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主因在此。陈情表中李密说:“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那句“舅夺母志”,就是“母亲原意守节,但舅父强迫她改嫁”的意思。照李密所说,他出生六个月父亲就过世了,李密母亲当时年龄也许只有十六七岁,怎可守寡一辈子?但在那个年代,改嫁是不光荣、辱门楣的事。李密想来是不愿讲的,但不讲就接不上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情节。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得太白,“舅夺母志”就成了为亲者讳的千古名句。为贤者讳则是一种宽谅的品德,是与人为善的情操,向来受中国文人的尊重与信守。史家蒋廷黻说,林则徐广州禁烟,幸亏朝廷把他贬谪,否则战事一起,他可能就是“海上苏武”叶名琛。据今天某些史家看,林则徐当年禁烟,可以做得更周到、完善一些,但他是“民族

3、英雄”,大家就不加深论了。其实,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还比较容易处理,最难的是为尊者讳。所谓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权有势之人。如不讳亲者,不讳贤者,最多于心不安、受人批评而已。但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那就非同小可了。但有那些是非心、使命感特别强的人,像(知识分子论的作者萨义德教授一样,认定“知识分子应向有权者说实话”。可是现实环境不准说得太清楚啊,那就委婉一点, “巧言令色”一点,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为尊者讳那种“既怕看不懂,又怕看得懂”的苦楚,比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情境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人总以为,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说他们的不

4、是,其实并不尽然。唐太宗时,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管起居注。有一天太宗问他,起居注都记些啥事,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起居注记人君言行,好的坏的都记,好使皇帝不敢为非作歹。它是留给后人看的,皇上不能看。太宗追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回答很干脆,职责所在,怎能不记?君臣对话如此,已经很僵了。不料黄门侍郎刘洎又在旁边插嘴:“人君有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居上位者必须有此认识:不让今人说实话,后人也必然会说出来,因为“天下之人皆记之矣”。敬畏历史的领袖,必得为“明君”,方受史家肯定。6下列关于中国文人写文章“左支右绌、欲语还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5、中国文人秉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写文章时有所顾虑, 遮遮掩掩,拐弯抹角。B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这两点使得中国文人不能将文章写的明白。C.作者有些事不愿说、不能说或不敢说,又想留个历史记录,“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D中国圣人“温良恭俭让”的教诲,对中国文人产生影响,使他们写文章时左支右绌、欲语还休。7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由写文章的目的入手,来表现写文章的人“欲语还休”的尴尬为难处境。 B文章第三段以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表述为例,表现文人有为亲者讳的传统。C文章第四段借林则徐例来表明为贤者讳是文人忌讳中最难的,也是最

6、重要的。D文章最后一段重在表明“居上位者”需让人说实话,敬畏历史,方可受到史家认可。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史学家不深论林则徐禁烟时的不周之处,体现了史学家为贤者讳的宽谅的品德和与人为善的情操。B陈情表中的“舅夺母志”是李密“为亲者讳”而不得不编造出来的,并非真的有母亲改嫁之事。C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完全不赞同萨义德的看法。 D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人敢不为尊者讳,褚遂良、刘洎等人也无一例外,对上位者不敢以实记之。参考答案:6B 7C 8A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才与灵感朱光潜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

7、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

8、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其实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

9、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10、(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1. 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A. 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完全不靠人力,也非人力,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B.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完全分裂开来。C. 灵感是意识活动的表现之一,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灵感作为意识上的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D. 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所以我们在练字中出现瓶颈时就要学会放弃。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A. 意识之外有潜意识,潜意识是指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

11、意志、思想。B. “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功夫没有错用的,你仍然会于无形中收到效果。C. 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此事例,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D.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地不局限于本行小范围之内下功夫,从而获得灵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A. 现实生活中,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这里的“兴”就是灵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名言,其中的“神”即灵感,“破万卷”即功夫,这句话也印证了文中“灵感是从功夫

12、出来”的结论。C. 虽然绝大多数发明大半是在无意中得来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向来不用功,就能轻而易举地等来灵感,从而得成功。D. 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罗丹看树看云等例子说明,艺术家在别种艺术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最后往往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表现出来。参考答案:1. B 2. C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也非人力,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错误。依据第1段“但是从近

13、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可知A项说法错误,属于断章取义。C项,“灵感是意识活动表现之一”“灵感作为意识上的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错误。灵感不属于意识活动,同时,根据第3段“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可知“灵感”并非“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来去而出现”。D项,曲解文意,选项中“放弃”有误,原文第3段是“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

14、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曲解原意。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的例子不是说明灵感具有突如其来的特点,而是与原文第四段“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关系,说明“灵感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的观点。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

15、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虽然绝大多数发明大半是在无意中得来的从而得成功”无中生有。结合“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分析,原文中没有强调出“绝大多数”发明都来自于灵感。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

16、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