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使役动词的虚化一、引言汉语中的使役动词一般是指表示命令、使役、致使等行为并能组合成兼语短语的动词,常见的有“使、令、教、叫、让”等其中,含有使役动词“使、令”等的使动句从上古开始就普遍使用,并一直延续下来,在《诗经》中已经有用“使”和“俾”表达的使动句:(1)既往既来,使我心疚小雅?大东)2)俾尔单厚,何福不除小雅?天保)在先秦史料中,含有使役动词的句式主要是“使+N+V和“令+N+V李佐丰(1989)对《左传》中的“复合使动式”的内部分类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考查复合使动式一般记为“V1+N+V2,可以充当V1的有12个动词“遣、道、启、召、立、鼓、命、令1,使、以、令2、俾”以这些动词为v1的“v1+N+v2'式表达使动意义,表示某个特殊的动作v1导致的某个结果v2o相对来说,动词“使”用作v1的数量最多,意义表示比较抽象的“使动”,可以说相对于上面提到的其他动词来说,“使”字已经虚化了使”最初有“使用”义和“派遣”义,下例中的“派遣”义和“使役”义还没有完全分化开来,到现代汉语中,“派遣”义则已经完全虚化和消失了3) 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史记?项羽本纪)汉代以后,“使字句”的“使役”义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使”的主语可以是代表人的名词,但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表示由于此人或此物而导致某种结果,“这种用法两汉虽有,魏晋以后渐多”(杨伯俊、何乐士1992:591)。
例如:(4)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楚辞?天问)5)圣灵之地,使人自然对景起崇重之心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类型学角度的考察李佐丰(1989)讨论“使字句”,对不同使动形式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还存在很多模糊不清之处,可以适当地从类型学角度进行考察《(左传)的“使字句》一文中,李佐丰用“S+#+N太1P'的形式来表示“使字句”,并把“使字句”分为三种:I式,“使”带主谓性宾语,便构成I式如:(6)郑伯使祭足劳王桓公五年)n式,“使”直接带动词性宾语便构成n式如:(7)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闵公二年)田式,“使”直接带动词性宾语构成田式如:(8)郑穆公使视宾馆僖公三十三年)在“使字句”的意义方面,李佐丰认为可以分为两种:意使和致使所谓“意使”,就是“由于主使者的授意,受使者独立地去完成VP所表述的行为,便构成意使意使通常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主使者向受使者授意,主、受使者都是人或国家,而不VP是物或行为;受使者是接受主使者的意图便去完成某个行为,表述的行为须是受使者能够独立完成的”,如:(9)楚子使屈完如师僖公四年)(10)陈人使妇人饮之酒庄公十二年)“致使”是“由于主使者的活动或影响,使受使者具有某种状态或活动,便构成致使。
致使通常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或者主使者是人、国家的行为,而不是人或国家;或者受使者是物,而不是人或国家;2、VP所表示的行为是受使者不能或不愿独立完成的”,如:(11)郑庄公城栎而箕子元焉,使昭公不立昭公十一年)(12)何故使吾水滋?(哀公八年)13)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襄公二十九年)(14)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襄公二十八年)例(11)的主使者是郑庄公的行为,“郑庄公城栎而箕子元焉”整个事件为致使原因,做句子的主语例(12)的受使者是“水”,例(13)“闻卫国之言”是受使者不能独立完成的,例(14)是受使者不愿完成VP,所以,上面几例都是致使这种“意使”和“致使”的区分主要在逻辑关系上,还存在很多模糊不清之处根据李佐丰的统计,《左传》中的意使有近1100例,占使字句的93%以上,也就是说,使字句中,绝大多数主、受使者都是人或国家其次,李佐丰根据与I、n、出三种形式的关系,把能充当VP的动词分为三种,但是只有B组里的B—2组再加上A-1组中的动词“聘”是不及物动词,这些不及物动词数量少,出现的频率也低总之,VP位置上一般是及物动词,很少出现不及物动词。
在《左传》中,大多数用于“使字句”的及物动词都没有使动用法而另外一些可用于“使字句”的不及物动词,往往有相应的使动用法少数可用于“使字句”的不及物动词,往往有相应的使动用法,显示出起动和致使的交替,属于致使现象相对于“意使”,李佐丰的“致使”通常“主使者是人、国家的行为;或者受使者是物;VP所表示的行为是受使者不能或不愿独立完成的”,虽然逻辑上关系还比较模糊,但我们已经看到主使者可以是致使原因我们可以将李佐丰的“意使”和“致使”和类型学角度的使役和致使关系对应如下:意使―使役、致使;致使一致使三、使役动词虚化为致使含义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从类型学的角度可以看到,“使、令”类动词的句式有使役和致使意义的区别使、令”类动词表示的使役意义在发展过程逐渐开始虚化为致使意义首先,“使、令+v+O'中,V的动作意义减弱甚至不再表达动作意义,这类例子先秦已有,中古以后这类例子占了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使役向致使转化的过程,以下例子中动词的动作意义都比较弱15)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17)吞炭为哑,使行状不可知史记?刺客列传)其次,汉代以前,使役动词大多表示施动者有目的的使役事件,公元1世纪以后,主语开始表示致因性的原因,中古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已经类似。
18)昨与士少语,遂使人忘疲世说新语?赏誉)现代汉语中,“使”字句的主语已经不能表示施动者,而只是表示致因性的原因19)他的举动使我吃惊20)这事使大家迷惑不解21)战争使土地丧失o(22)音乐使生活丰富23)风浪使船沉了我们看到,在使役向致使转化的过程中,如果句中动词是及物动词,其动作意义逐渐减弱;主语逐渐主要开始表示致使原因,使役含义发展为致使含义因为致使者对动词行为几乎没有控制性,对动词行为的控制性比较弱,属于无意致使至现代汉语使”字句的主语只是表示致因性的原因时,使役用法和主语是施动者的致使用法已经消失,只剩下主语是致使原因的无意致使用法使役动词“使、令”的虚化演变过程如下:使役>无意致使类似“动词使、令”的虚化演变过程,使役动词“教、叫”也有类似的发展和演变教”在甲骨文中已经产生,表示“教导”,在春秋战国之前的文献中,主要表示“教育、教导”,到《荀子》中,出现29次,有一次用作使令的含义,其后,“教”作使令动词使用开始逐渐普遍比如:(24)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战国策?韩策)(25)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妍营造之术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使役动词“教、叫”和“使、令”的最初发展类似,由命令动词变成表示使役含义,并逐渐向致使含义转化。
不同的是,在使役含义向致使含义转化的过程中,动词的致使主语可以是施动者,对动词行为的控制性比较强,属于有意致使;当动词是及物动词时,其动作意义逐渐减弱的程度也不如“使、令”比如:(26)我们叫生活丰富了27)战争叫百姓流离失所另外,使役动词“教、叫”还没有像“使、令”的主语一样纯粹表示致使原因,比如:(28)?战争叫土地丧失29)?音乐使生活丰富30)?风浪使船沉了所以,我们认为使役动词“教、叫”由使役含义发展为有意致使的含义类似“使、令”的发展,使役含义向致使含义转化,但是使役用法仍然保留着教、叫”致使用法的发展,也类似“使、令”的演变过程,但在现代汉语中动词主语是施动者和致使原因的致使用法都保留着使役动词“教、叫”的虚化演变过程如下:使役>有意致使四、使役动词虚化为被动含义使役动词“教、叫”和“使、令”最初发展类似,但其后,“使”的主语由施动者变成表示致因性的原因,动词“教、叫”的施动者主语除了表达使役和致使的含义之外,还发展出表示被动的含义教、叫+v+’中当动词是及物动词时,还出现了“教、叫”的使役含义向被动含义的转化由于“教、叫”的被动用法里的动词一般都是及物动词,所以被动用法是从使役用法转化而来,而不是从致使用法转化而来。
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使役动词“教、叫”存在着使役、致使和被动三种用法唐代,使役动词“教”由“使役”发展为“被动”,最初理解是两可的:(31)五月贩鲜鱼,莫教人笑汝寒山诗)(32)若教靖节先生见,不肯更吟归去来赵嘏:赠桐乡丞)但是,“使、令”动词也有类似的例子,为什么没有发生使役向被动的转化呢?比如:(33)莫使人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四大唐三藏义净奉制译)关于使役句转化为被动的问题,有过很多相关讨论,如太田辰夫(1958)、江蓝生(1999)、蒋绍(1994、1997、2002)等江蓝生(1999)提出使役句转化为被动句的三个条件:1)主语为受事;2)役使动词后的情况是已经实现的;3)谓语动词是及物的蒋绍愚(2003)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使役句的主语隐去,受事作为话题出现在句首,成为“受事+(施事)+教+兼语+动词”的句式,并举例如下:(34)遣秃头奴子拨,茶教纤手侍儿煎白居易:池上逐凉之二)他认为这个例子是“茶(我)教纤手侍儿煎”的句式但是“遣”也是使役动词,为什么没有走上“教”的被动含义的发展方向呢?另外,下面例子中,受事成分是“我”,但似乎并没有发生前移的过程,仍旧作句中动词的宾语。
35)我清清!(红楼梦?第七十四)(36)我叫他打了一巴掌受事+(施事)+教+兼语+动词”句式的理解似乎并不能完满解释“教”由“使役”发展为“被动”,而其他使役动词包括“使、令”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关于使役动词从使役到被动的发展,徐丹(2003)认为其演变过程是:使令渐变为被动命令>使令>允许>允让>任凭,我们认为,以上的例子中含有“听任、由”;而“听任”与“容许”、“致使”一样也是一种使役意义只是语义较弱,主语的自主性不强,属于无意允让,在此基础上“教”发展出有意允让的含义,然后进一步发展出被动含义,比如以下的例子中,(37)属于有意允让含义,(38)发展为被动含义37)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38)若教泥污更伤心韩僵:惜花)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着表示允让和被动含义的歧义句39)别叫人看见40)别让人看见我们可以看到,使役动词“教、叫、让”等在无意允让的基础上发展出有意允让的含义,然后继续发展出被动含义其虚化演变过程如下:使役>无意允让>有意允让>被动而使役动词“使、令”在使役的基础上发展出无意致使的含义,由于无意致使和无意允让在形式上没有区分的标志,并且都是表示无意的含义,所以无意致使阻止了无意允让含义的发展,因而“使、令”在无意允让的基础上没有发展出有意允让的含义。
其虚化演变过程如下:使役>无意允让;使役>无意致使五、结语综上所述,使役动词“使、令”的主语发展至现代汉语一般表示致因性的原因时,使役用法和主语是施动者的致使用法已经消失,只剩下主语是致使原因的无意致使用法使役动词“使、令”的虚化演变过程如下:使役>无意允让;使役>无意致使使役动词“教、叫”和“使、令”最初发展类似,但其后,“使”的主语由施动者变成表示致因性的原因,动词“教、叫”的施动者主语除了表达使役和有意致使的含义之外,还发展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