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劳人只合一生休

缘***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10KB
约12页
文档ID:252815455
劳人只合一生休_第1页
1/12

劳人只合一生休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哀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纳兰容若,将他的《侧帽集》改名为《饮水词》,取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而这位相府的贵公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在写词过程中的斑驳心迹和刻骨的苦痛,即使在纳兰词备受推崇和喜爱的今天,也鲜少被人真正理解纳兰性德一生物质都极大丰富,他的所有忧劳,都集中在了他的精神上劳人只合一生休”正是他对自己人生最后的喟叹一一精神上的苦痛,放弃的挣扎,认命的妥协在此之后的两年,他滥然长逝,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纳兰性德出生富贵,其父是当朝权贵重臣明珠,本人也位居高位,深得当时的康熙皇帝喜欢,可以说一生顺风顺水,生活上是一个极大丰富者他在精神生活上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艰难?他在写边塞词时,投入的又是怎样一种情感呢?一、家族隐痛纳兰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居于吉林松花江流域,后南迁到了辽河流域具部首领贝勒金台吉在对抗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其子尼雅哈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而尼雅哈之子正是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17岁便入太学读书,后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七名,被康熙皇帝授为三等侍卫显赫的家世和与皇族关系的密切,让纳兰生来就被世人所羡艳,在成为御前侍卫之后,纳兰随着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历四方,访遍大江南北,出行塞外河山,正是这种经历,让纳兰学识渊博,知之甚广而这首词,就是在他们纳兰扈驾东巡途中所作浣溪沙小兀喇[1]43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以桦木建造房屋,用鱼皮制作衣服,扦插柳木当做城墙,过着这样简朴生活的正是兀喇一带蛟龙翻动,浪花追逐着飞翔的海东青,有着这样特异风俗与景色的兀喇曾是纳兰家族的领地而纳兰性德到了此处之后,看着海西遗迹也不免想到了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战争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感情基调先扬后抑,最后一句沉郁的喟叹收尾,纳兰虽不曾明确地抒发出一种怨恨,但字里行间中那种郁结在心的愁闷,还是可以略窥一二的纳兰性德的出生和现在所处的高位,都注定了他身份的尴尬,即便是知道了两个部落的宿仇,也不能明白地表现出什么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尤为严重,这也是清朝诗词发展始终未能兴盛的原因之一,纳兰性德不可能不知道作诗作词须得严谨的重要性。

他追随康熙游历四方,常常经过古战场遗址,观古伤怀,心中所思所想皆不能直接平白地表达,所以他的怀古之作,有相当一部分隐含了他对于战争的个人看法,而这部分看似平常的怀古诗词,若是联系了纳兰的身世来看,便能看出潜藏于深处的家族隐痛再如这一首《满庭芳》:满庭芳[1]149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面对着苍凉的古战场,曾经有过的一切繁华都消失殆尽,古往今来的胜败得失,都如同翻云覆雨般变化无常、虚无短暂纳兰性德是一个矛盾性极强的人物,就如同他一方面成为康熙的侍从碌碌无为无法抗争,一方面又深深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寡欢一般他表面上怀古伤今,感到世事无常,再流血的拼斗,再野蛮的厮杀,最后不过落入历史洪流,化为青书史上的一笔而已,内心深处,何尝不是有了自己对前清与叶赫部恩怨的想法,自己对当年部落混战的态度这种近乎于心灰意冷的口吻,和仿佛看透红尘一般超脱的词句,其实也是他对那段无法改变的历史的一种无声抗议:为什么要战争,战争究竟能得到些什么呢?纳兰性德的一生可以说大幸,也可以说大不幸,他在爱情、家族、事业、自由与束缚这几重精神枷锁下,一直得不到纾解,这也是他后来英年早逝的最主要原因。

而现在,看到古战场,想到当年之事,他的精神上再一次多了包袱――不得不对自己祖先的仇人俯首称臣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对于这段家族之间的恩怨纠缠,还是有着自己的郁结之处的二、官场倦苦纳兰性德身为诗文艺术的奇才,内心深处却厌倦着官场的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早年的纳兰性德也曾有过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例如他在“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2]327(《金缕曲(未得长无谓)》),就表现出了他希望能够一展抱负的强烈渴望然而当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身为御前侍卫的纳兰渐渐认清了官场的黑暗与世道的险恶,然而他却未能从自己显赫至极的家族那里汲取到安慰,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明明不喜欢当官,却不得不遵从父亲的意愿,任何事情都要从家族利益的考虑出发,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所有的少年英雄一样施展自己的报负和才华,最后却被剪断了翅膀,过起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侍从生活,平常人所羡慕的权贵在他看来还不如自由与大胆的爱情令他更加神往,然而正是这种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内心又不断交织的巨大矛盾,让他越发失意,越发淡泊名利,厌倦官场理想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他自己性格上的,有社会大背景的,也有命运安排的。

从纳兰性德现存的诗词中不难发现,他极其热爱佛学,无论是他的号“楞伽山人”,还是他的文集名称《饮水词》,无一不表露出他对佛学的喜爱在他的后期词作中,“经”、“莲花”、“杨枝”、“慈云”等字眼更是频繁出现,如“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滴露,想鉴微诚[1]71(《眼儿媚?中元夜有感》),他亲手抄写佛经,为的是乞求能够与亡故的妻子再结来生再如“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2]103(《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他希望能够如同老僧一般,结庵于西山绝顶之上除此之外,纳兰性德还经常在与好友的书信中表达出自己对陶渊明归隐式生活的羡艳与向往,例如他在给好友顾贞观的信中这样表达了自己想要终老田园的愿望:“药臼茶档,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3]从他的这些诗词文中我们可见,纳兰性德的向佛之心与归隐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而我们现在再来看这首词:生查子[1]165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不难从中发现词人对于官场和名利的矛盾态度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说,“闻鸡起舞”的积极入世态度正是他所赞扬和钦佩的,但是作者在这里却反向化用典故,以一种万分苦闷无奈的心情口吻写出了“倦舞却闻鸡”这样的句子。

词中没有一个“泪”字,却可以从“青绫湿”的细节看出处处含泪;没有一个愁字,却用“剔残花”、“西南白”这些细微之处写出了作者深夜辗转难以入眠,浑浑噩噩到了天亮的情形一股浓郁的愁闷痛楚笼罩全词词人着一“梦”字,用“轻”而“无力”的字眼,非常明确地展现出了自己虽厌倦官场却不得离开甚至深陷其中的无奈与痛苦之情三、怀古伤今怀古是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一大题材他通常会有几种不同感受:1.作为满洲统治者的上层贵族,认为满族取代汉族,清朝取代明朝是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的例如他的诗:《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一句“芳草何须怨六朝”标明了自己的立场,这也是纳兰性德民族情结的体现2.面对古战场时,对历史发展、王朝更替的必然发展趋势心有戚戚焉3.由古代英雄事迹联想到自身,对生命有了一种新感悟,发出新感慨这里我选取两首词,分别就第2、3两种情感进行赏析南乡子[1]129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忆秦娥[1]143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

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南乡子(何处淬吴钩)》是一首悲凉的边塞诗,在这首词中,词人不仅回忆了当年战争发生时候的如火如荼,刻画了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形象,更伤感于现在边塞的荒芜,万事休后的苍凉曾经有万马奔腾两军对峙的战场,曾经有郁郁青葱生机盎然的城池,曾经有跨坐马上封王拜将的英雄,可如今都一一被漫漫黄沙掩盖一片青冢、一池绿水、一丛衰草,再旺盛的生命也总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韶华过后,兴亡难定,盛衰无凭,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人曾有过的一腔热血纳兰性德追随康熙帝巡南走北时,曾多次经过古战场所在地,而他似乎每一次都会对历史变迁而人生却苦短无奈这一点进行反思例如他在词中曾多次提及“十三陵”,写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苍凉,他的词句“莫将兴废话分明”(《浣溪沙?小兀喇》),“六王如梦祖龙非”(《浣溪沙?姜女祠》),“自古山河无定据”[1]43、44、52(蝶恋花?出塞),无一不是在感慨人在历史长河面前的渺小与脆弱纳兰性德在感慨历史的同时,也不免对比自己的人生际遇,顿悟出新的想法《饮水词笺》前言中说道:“纳兰塞外行吟词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他是以御驾亲卫的贵介公子身份扈从边地而厌弃仕宦生涯。

一次次的沐雨栉风,触目皆是荒寒苍莽的景色,思绪万端,凄清苍凉,于是笔下除了收于眼底的黄沙白茅、寒水恶山外,还有发于心底的‘羁栖良苦’的郁闷”[4]纳兰性德不仅反感于侍从生涯,苦闷于出塞征途,更多的,是他因为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而反射自身的一种思考人生苦短,其实无论自己最后能得到什么辉煌成就,也都如眼前这些景致一般,归于泥土之中所以我们在读第二首《忆秦娥》的时候,词人虽未提及任何“愁”“悲”“苦”等抒情字眼,但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词人的那份悲怆与凄凉纳兰写词,从心而写,是一个天生的词人,作为一个成功的词人,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一个失职的官员这么多年苦苦挣扎、充满矛盾争斗的心,却在看到了眼前的景色时平静了对应词中“悬崖一线天疑裂”这一句,词人的心也好像裂开了一道口子,他恍然之间似乎明白了自己多年来的忙碌其实毫无意义兴亡满眼、旧时明月”,他在抒发对历史兴亡之叹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抒发自己的人生之叹,一生起伏不过同那些过往一样,最后什么也不会留下反思自己,顿时对人生升起了无限怅惘之情四、思乡怨离对于拥有良好出生,自己又一身才气的纳兰性德来说,自由的情感一直是他所追逐与向往的而从他大量的悼亡词与离别赠词来看,他对待爱情与友情的态度也是慎之又慎的。

纳兰自己曾在篇章里这样形容自己:“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2]1所以虽然纳兰性德自己身处高堂之上,结交的友人,却是“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2]3他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从不论出生门弟,只要是有才气、志同道合之人便行而我们看到,他的大多数友人里,例如顾贞观、朱彝尊、陈维崧等人,的确都是不落俗的江南汉族布衣文人纳兰性德感情真诚,性格仗义,又礼遇文人,许多名士才子都愿意追随他,而他也愿意向他们学习,这也在无形之中注定了他词作的独特之处清朝是满族统治的朝代,康熙时期,由皇帝开始的自上而下向汉族学习文化的风气开始盛传而纳兰性德本人,虽然是满洲贵族,却对汉族文化有着比较深的造诣在掀起纳兰词热的今天,我们常常被他通俗易懂却情感真挚的语句感动,这也要归功于他对汉文化的学习与掌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