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鹰山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9131055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岳阳市鹰山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岳阳市鹰山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市鹰山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市鹰山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岳阳市鹰山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陈丽丽“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后,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这一模式遂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4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4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

2、实在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当词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便被视为艳科,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诗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

3、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由此可知,“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性,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工具的时候,“知人论世”对于解读分析具

4、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大多充溢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满江红、小重山等词作时,不能不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家国之情、功名之心。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来。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知人论世”这种批评

5、模式伴随着推尊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作。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随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及对词体的推重,“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意义愈加明显。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选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删改。)6下列有关“知人论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是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诗文批评的重要模式。B“知人论世”

6、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体现了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C“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D“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7下列对“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B在早期词作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

7、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C在词走向抒情言志的发展过程中,“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体现出其正面积极的作用,二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D“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尊词体”等理论思想的发展。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B“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只有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

8、对词的评价中,是导致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参考答案:6A(B项“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有误;C项“避免了局限性”有误;D项“到清代才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有误。) 7D(“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尊词体等理论思想的发展”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 8A(因果倒置。)2.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冬 至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

9、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于是,我们回家。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

10、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绪。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

11、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

12、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海为家到年老时信奉同族同根,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须。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取材于筱敏同名散文,有改动)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C第六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

13、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D第九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E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16从全文来看,第段写“各种生物回家”有何作用?(5分)17第自然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这里“很困惑的事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分)18作者说:“叶落归根”,说的“更是回家的事情”。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叶落归根”的认识。(10分)参考答案:15B D (B“缘于”于文无据。 D“意在”与文意不符。) 本题4分,每项2分。16用草木虫鱼

14、均回家,来表现冬至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普遍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用各种生物回家,为后文写人类回家做铺垫(或“引出下文”)。用各种生物回家的不同形态,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或文学性)。用排比修辞,使全文语言整散结合,增加了文采。本题5分。答出1条给2分,2条给4分,3条给5分。若只答“丰富内容”“引出下文”“以彰文采”等术语,每条只给1分。17中西方一样地找寻着最终的归宿(1分),但所走的路程何以一个向上向着无穷(1分),一个向下向着唯一?(1分)(后两点若合起来答“走向却为何截然相反”,可给2分。)叶落未必归根(1分),我们又为何恒定地(1分)信仰家、信仰出处(1分)?本

15、题6分,两条答案各3分,依照以上标准赋分。若答案表述为陈述句,意思对亦可给分。 18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老之时(1分),我们或是本人回到故里(1分),或是精神回归本源(1分),这是中华民族恒定的文化心理(1分)。(略)(6分)。本题10分。解释句意,4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2分;认识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画家黄永厚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墙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14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式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