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横埠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7476521 上传时间:2022-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横埠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横埠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横埠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横埠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横埠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各题。(18分)淡淡的山影方叶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淡淡的山影却是我生命的一种底蕴。童年的江南小镇,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攀山越岭,自然成了山里野孩子的乐趣。现在,我早已走出了荒僻的小镇,生活在一座高楼林立的都市里,但日渐浑浊的瞳仁里一旦映进了凄幽的山影,依然禁不住心神摇动。山影无疑是一种美,一种宁静无言的美。山,无论它多么崔嵬高峻,峥嵘峭拔,可山影永远是灵秀而含蓄的。它略去了岩崖的怪异,树木的苍浩,峡谷的艰深,溪流的飞湍,略去了众多的繁文褥节,只留下简洁清奇的神姿

2、,生动飞扬的灵气,默立于天地之间。比之庞然实体来,淡淡的山影显得更加空灵、超脱。那份宁谧、那份幽远的韵致,真让人如啜饮清泉,一下涤净了心头的尘俗。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越险的快慰之处,我以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胸中的郁结。而山庐梦影,既真实又缥渺,既可亲可感,又可寻可思,理所当然是高人雅士抒情写意的最佳具象。看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影何等瑰丽多姿!在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焕、王昌龄的诗中,为了边关的安宁,“不教胡马度阴山”征夫守卒们长年累月,甚至一生都在那里浴血苦战。苍凉的山影烘托出的正是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壮美情趣。而诗仙李白跟他豪放

3、落拓的性格一样,他笔下的山影却充满了浪漫、神奇的色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用一种震天撼地的笔力,道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作为山水诗人大画家的王维,原本就倾心于凄美的风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波折,更加看破世事,觉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依恋。于是,他平静地走出金碧辉煌的朝廷皇宫,走出浑浊的世道,投向佛寺和大自然的怀抱,把自己的身影彻底地溶入浓浓淡淡的山影里。无论置身于“空山新雨后”还是“独坐幽篁里”,也无论品味“山色有无中”,还是聆听“深山何处钟”,山影勾勒出的是他那种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心态;行行句句,无不充满了清幽

4、恬淡的禅意和孤寂深远的意趣。其实,山影并非五岳名山才美妙动人。人们对于山影的喜爱,纯然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抚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辞去归来,在寻常的南山下采菊,种豆,除草,饮酒,写诗,抚琴,悠远的山影雕塑了一个高洁伟岸的形象。同样的,敬亭山也并不孤高绝寰,而李白照样“相看两不厌”。个中奥妙,是敬亭山的山影里栖立着诗人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傲然不羁的心曲,以及对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时尚的轻蔑。尽管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却历尽了千载而不朽。对于讲求写意畅神的中国水墨画,飘渺空灵的山影,更是不可或缺的意境。从王维破墨点染的雪石图,到董源平淡天真的夏山,从米芾意似便已的溪山雨

5、霁,到石涛恣肆苍莽的黄山八胜图,我们读到的自然不仅仅是峻峰云岭,松石板桥,茅舍僧寺,透过那些淋漓酣畅的笔墨,更可以窥视到孤拔豪迈的心境和活跃通脱的灵气。静穆的山影看似平常,其实情长意浓,意境邃远,深深地烙着画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情操。许多年来,攀山涉水,深入林谷,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我知道,山影把一切拥入自己的怀抱,相济相融,酿造出自然界的一种大和谐、大完美。常常沐浴在这种宁幽净洁的氛围中,人自然会渐渐变得神怡意远起来。(原文有改动)注:方叶,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21请简析第自然段的手法。(4分) 22请简析“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影”“瑰丽多姿”的特点是什么。(4分) 23“尽管敬亭山的

6、山影并不巍峨奇峭,却历尽了千载而不朽”一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4为什么说“淡淡的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6分) 参考答案:21能力目标:理解、分析散文的手法。参考答案:该段运用了引用(1分)和议论抒情相结合(1分)的手法。大量引用唐代名家的诗句,交代了静美的山影与诗人的心灵相洽相融,排遣了诗人胸中的郁结;(2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突出了山影是高人雅士抒情写意的最佳具象。(2分)略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7题。(每题2分,共8分)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

7、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

8、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

9、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有改动)14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10、“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15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2分)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C诗如龙然,首、尾、爪

11、、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1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17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这属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下列例子不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2分)A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由眼前到千里,由个别到

12、全面丰富,表现登高望远的生活哲理。B“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一匹骏马在前行,一只蝴蝶围着马蹄翻飞,表现出马蹄从野花丛中踏过,留有芬芳。C“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一个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缭绕的白云一角露出寺庙的檐角,表现寺庙“藏”在深山之中。D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上没有蛙,只有几只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表现了山泉中定有“蛙”。参考答案:14C(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15D(A是“误解”的表现,不是“误解”的解释;B是王渔洋的神韵说,是赵执信所批评的,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C是洪日方思的“全”说,是王

13、渔洋与赵执信共同批评的,也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16A(B“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不是荀子的话。)17A(并非“由个别到全面丰富”,不体现“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