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石壕吏》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石壕吏》 该教师上的课是杜甫的《石壕吏》,本课本有三首,分别是《望岳》《春望》和本课这首,这几首诗分别代表了杜甫处于三个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情绪该老师的教学思路如下:回忆前两首诗歌风格,引出创作背景,进而引出本诗写作背景---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揣摩诗歌情感---请一生读,教师略作评价---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然后汇报(以杜甫的身份介绍所见所闻)---概括诗歌情节开端、开展、高潮、结局---教师依据情节逐层展开分析讨论---杜甫对民和吏的态度 首先从优点看,教师教学根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语言简洁幽默,上课思路清晰、板书布置合理,具备了一个语文老师优秀的功底和素养从课堂教学方面评价,教学扎实,尤其是字词教学、关键词语的把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应该说对于初中生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要探讨这堂课的缺乏和有待改良之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这是一首诗歌,诗歌无疑是适合朗读的,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强烈的感情、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只有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去品悟去感受,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可是本节课在这方面做的还缺乏,整个课堂学生只朗读了四遍,而且还有两遍是齐读,一遍学生个人读,教师也没有顺势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试读,教师本人进而可以指导学生的朗读匆匆读过之后教师就急着带着学生去分组讨论去了 其次,虽然是从教缺乏两年的年轻教师,但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师的学生观认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或者匆匆问匆匆答,或者教师取而代之自问自答,属于典型的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启发,但引领不够,讲解过多,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最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上来看,教师不能够针对教学重点和文体特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所取舍,教学环节虽然完整,但没有重点,对于知识的传授来说,可谓是面面俱到但教学其实尤其忌讳这样,面面俱到,看似讲的全,其实那么不然这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处理和把握能力,导致解读不深入,流于浅薄,不能基于文本抓住重点进展拓展,尤其是诗歌这样的短文教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在文本之外转圈圈 当然,这也是几乎所有年轻教师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以上观点,也是基于本人以能力所能认识到的理想课堂的标准来看待这堂课,所谓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正由于存在遗憾,才有更多的人不断的追寻,探求,孜孜不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