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4763187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共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3、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 4、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5、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

2、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

3、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

4、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3、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

5、守思想表示不满。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4、学习生字:强聒(gu) 卤莽(l mng) 见恕(sh) 拒谏(jin) 怨谤(bng)利弊(b) 不恤(x) 盘庚(gng) 胥怨(x) 会晤(w)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古今异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意,私下,谦词。今常用义为:偷窃。)(2)、虽欲强聒(虽:即使,表假设。今常用做表转折的连词。)(3)、不复一一自辨(复:再,又。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

6、。(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常用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意为:原因,的原因。)(5)、度义而后动(义:适当,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诚心。今常用义为:数量极少。)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

7、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五、教师小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8、。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政论文,通过回答司马光对推行新法的责难和攻击,揭露了反对派保守庸俗的思想和用心,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和决心。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

9、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5、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明确:“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

10、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7、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明确: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8、第2段作何理解? 明确: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9、第3段作何理解?

11、 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10、第4段作何理解?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1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三、拓展延伸: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

12、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

13、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

14、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明确: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3、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明确: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像,合理即可。)五、教师小结: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这里就举出了有力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谤的事实为例,表示自己不以流言飞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有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七、板书设计: 29、答司马谏议书原因驳斥分析结束针锋相对,态度坚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