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文化一、选择题1.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B.具有民本思想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D.强调忠君思想2.“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有所为有所不为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格物致知,自我修行3.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意义是()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私有制C.倡导民主自由D.反对中央集权4.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这说明两者()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5.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D.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C.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D.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7.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8.《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A.“爱人者,人恒爱之”B.“兼爱、非攻”C.“春秋大一统”D.“无为而治”9.自汉代儒学成为统治之学后,儒学就成为“上上之学”并持续了几千年。
但明代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赞()A.反对孔孟之道B.倡导平均主义C.抨击皇权专制D.批判发展儒学10.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11.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12.山东博物馆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1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
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14.《金台纪闻》载:“近日(明弘治末至正德年间)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版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清人著《壹是纪始》记述:“今又用铜、铅为活字这说明()A.活字最初一般为金属材质B.铜、铅活字印刷已比较流行C.铜、铅活字比较适宜于印刷D.中国印刷术继续领先于世界15.“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说明中国画()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二、非选择题(2题=40分)16.“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兴起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
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南阳日报》材料二突破与创新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孙中山选集》材料三联系与区别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选择材料三中的任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专心---专注---专业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文化答 案一、选择题1~5.ACADB 6~10.DDCDC 11~15.DDDCD二、非选择题16.【答案】(1)主张:仁(德政);仁政;惠民、重民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统治者吸取教训,维护统治2)突破: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民主制、以立法保证民权体现:美国独立战争,发表《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建立总统共和制3)区别:民本思想是为专制制度服务,民主思想是为民主政体服务;民本思想根植于小农经济,近代民主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认识:示例1俞可平观点:片面的,强调了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区别,但没有看到两种思潮都重视人民作用的相似之处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示例2钱穆观点:具有片面性,只看到民本和民主思潮的联系,没看到二者的实质性区别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两个答案任意选一个,不重复给分)17.【答案】1.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2.相似性: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根本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文化解 析一、选择题1.【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韩非子2.【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样,没有个好结果。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廉洁为公思想故选C.ABD都与题干不符ks5u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3.【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4.【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和梁启超都否定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