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新甸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3491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新甸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新甸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新甸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新甸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新甸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新甸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朱凤瀚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

2、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相当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数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

3、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厘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

4、推动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标准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

5、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摘编自2016年7月5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B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的推重。C清朝时期,始

6、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学观的局限,因而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D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B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不是很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C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

7、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化。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D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B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C.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

8、金石学范畴进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畴。D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停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参考答案:答案:(1)B(2)C(3)D【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筛选文中信息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解答】(1)B此

9、项误用递进关系,原文第二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并列关系;且“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表明只有部分学者推重(2)C“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化”曲解原意文中并没有将石刻研究与青铜器铭文研究成果比较,不能说哪一个“更系统化”;而且,对于石刻,文中第三段说的是“石刻方面.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趋于系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等同于”系统化“的结果(3)D “在20世纪初已停滞不前”混淆已然未然原文第四段表述是“基本止步于20世纪初”,而不是“已停滞不前”【点评】从高考来看,实用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

10、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因果颠倒;7误划类别;8无中生有;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飞翔的古树古树是村庄的魂。谁都说不清楚,是一个村庄跟着一颗或几棵古树长大的,还是一颗古树或几棵古树跟 着一个村庄长大的。连村里的人自己都琢磨不清楚。或许是辗转漂泊的祖先们,他们蹒跚着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终于,在一个天高地低的地方看见了一颗蓊蓊郁郁的大树,他们思谋,既然这里能长这么一颗大树,那么这里的泥土肯定很肥厚,一定能生长杆壮穗大的庄稼,在这地方安家,繁衍子孙是足够了,于是他们扔掉拐杖,

11、就在大树底下结庐而居,从此一个村庄就在大树的绿荫下诞生。或许是,背井离乡的祖先们来到了一片丰厚的泥土上,他们选择了在这里安身立命,但又在日落时分,总是剪不断那苍苍茫茫的一团团乡思惆怅,于是他们找来了一颗故乡曾有的槐树苗或皂夹树苗,栽植在他们刚刚结庐的房舍旁,一颗大树便从此扎根。一颗古树的名字,往往就是故乡的名字。一颗古树,往往就是我们牵挂在心灵深处的故乡。很多个黄昏,当我一个人默默坐在村头牢皂夹树的稀疏树荫下,看着苍苍茫茫的远处山脚或河湾里的人畜从暮色深处影影绰绰地归来,听着头顶树蓬中那些归鸟召唤的一声声啼鸣,我就禁不住为祖先们的浪漫情怀而暗暗得意。他们把家园喻成了一颗参天古树,啼鸣把乡亲们喻

12、成了一只只鸟儿,那是多么贴切,又是多么富有温馨的诗意啊!那是即使不懂文字也能让人深深领会的一首朴素诗章。我尤其喜爱村里那颗蓊蓊郁郁的老皂夹树。它就挺立在我家那条歪歪扭扭的巷口。当浓浓的夜色刚刚褪去一点点苍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便醒了,它们清脆的啼鸣声像一粒粒从树蓬中滴落的露珠,一声一声地叩敲着乡村的夜幕和宁静。东山顶上的星星,在他们的啼鸣声中一颗一颗地消隐了。大树枝蓬下的村庄也渐渐醒了。村庄的一天从古树上开始了。村庄的一天也在古树下结束。傍晚的时候,当古树的树荫渐渐化成黛灰的暮色,当那一团暮色从树蓬间缓缓升上天空的时候,那些在外野了一天的鸟儿便扑棱扑棱飞回来了。跟着鸟儿返回村庄里的,还有那一群一

13、群漫不经心的牛羊,那些荷着锄头或背了一捆木柴,提着一篮青草的农人古树,给予了我们童年和少年生活以浓浓乡野诗意,也赋予了乡村少年以浓郁绵绵的乡思和乡愁。它像一只温热的大手,紧紧扯拉着我们这些从村庄飞出的风筝;它像一个沧桑的岁月鸟巢,永远在我们灵魂中响着一声一声苍凉的召唤;它像黄昏时村头那母亲一样模糊而熟稔的背影,在白云苍狗中引领着我们沿梦回家。没有人不相信,这颗把根须扎在村庄几千年岁月深处的树,它将越扎越深,扎向那些我们只能遥想的未来。不论多少代的村人逝去了,但它仍将站着;不论多少岁月落叶般飘落了,但它仍将站着。它是村庄永恒的绿色太阳和月亮。但是它却飞走了。先是被锯掉一根根粗大的枝杈,仅仅保留了

14、千疮百孔的沧桑枝干,然后在机器的轰鸣中被刨出树根,用庞大的吊车小心翼翼地吊起,装在一辆轰轰隆隆的卡车上飞向遥远的都市,移植在陌生的某个园林里。它去了,永远不住归来了,那些失去巢的鸟儿们等不到它的归来了,那些村庄上空的缕缕炊烟也等不到它的归来了,那些常常蹲在它树荫下的老人们更等不到它的归来了。它被刨开的树坑,像一个巨大的伤口让村庄疼痛着,两年了,没人往里面填上一锹的土,只有一些老人和村庄的牲畜默默蹲在一旁失神地怅望着。它的离去,让村庄有了无边无际的空旷和虚浮。我不知道一棵树或一棵草有没有乡愁。而我是有着一缕一缕浓浓的乡愁的,在惆怅的乡梦中,我常常望见巷口的那颗参天古树。有时我是它枝蓬中那一只常常

15、绕树三匝的鸟儿;有时,我是它细细碎碎在风中轻轻拂动的一枚叶子,有时我是它一朵米黄色的米粒大小的皂荚花它几乎是我的全部乡愁梦,而我,只不过在它的树荫下仅仅生活过二十年。而这颗树呢,它荫下的泥土已和它紧紧相拥了几千年,它树蓬中的炊烟已和它盘绕了几千年,在树荫下生活的人们已经相伴了它十几代几十代如果它有乡愁,那会是多么浓郁,多么沉重啊!它不像我们,可以在某个时刻重返村庄,它只能站在陌生城市的某个园林中,朝着村庄的方向永恒的怅怅眺望,它只能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寂然伫立,在清晨的每一枚树叶上盈涌一滴苍凉的老泪。没有了古树,没有了根,哪里是我们的村庄!哪里是我们的故乡呢?我真的无法再找到让灵魂回家的路,因为我的灵魂丢失了自己乡愁的路标。 (取材于李雪峰飞翔的古树)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题目“飞翔的古树”,寄寓了作者对故乡永远向着美好未来飞翔的祝愿。B虽然村人说不清先有树还是先有村,但谁都能够从中感受到那浓浓的故乡情。C第段说古树已经融入了村人的灵魂深处,以至离开的人早晚也都重新回来。D古树不仅是作者梦绕情牵的故乡的化身,更是能够引导作者灵魂回家的路标。E作者借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