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走向表达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243755652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理解走向表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理解走向表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理解走向表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理解走向表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理解走向表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理解走向表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理解走向表达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理解文本的内容,更要知道文本是怎么表达的。本文以?半截蜡烛?的教学为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一个好故事是怎样炼成的,从中领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实现阅读教学从理解走向表达的美丽转身。关键词:指向表达;语言特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渲染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前言,关于“课程根本理念的阐述中讲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2、、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课标修订版不同的是:这里讲的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修订版中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显然,2021版的课标去掉了“理解,不再强调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文本的内容,更应该让学生知道文本是怎么表达的。一篇好文章,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欣赏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触摸文字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要能欣赏文字表达的技巧之美。语文教学要关注表达,要落脚在对文本文字的音形义理解,对语言色香味的揣摩,对文本用词造句的关注,对语言的特点及规律的探索,对文本的篇章结构的借鉴。笔者以两次教学?半截蜡烛?为例,谈谈如何实现阅读教

3、学从理解走向表达的美丽转身。?半截蜡烛?写的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故事。一个法国的普通家庭,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和德国官兵斗智斗勇,成功地保护了情报。故事情节曲折惊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来荡气回肠。对于?半截蜡烛?这样一个好故事,正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一个好故事是怎样炼成的,通过这个故事,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教学价值,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一个好故事,从中领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一波三折的情节:能在理解课文内容根底上,了解故事情节开展,知道一个好故事需要一波三折的情节。2.难以忘怀的细节:通过对语

4、言文字的品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体会一个好故事需要难以忘怀的细节。3.渲染情境的事物:体会对蜡烛的特写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知道一个好故事还需要有渲染情境的事物。4.意犹未尽的结尾:通过扩写比较,体会到一个好故事还要有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这四个目标,每一个都是指向于表达的,“教材无非是例子,充分用好教材,将目标锁定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才能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门工具。一、追问:“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吸引你?关注情节,品味谋篇布局的巧妙我曾经在期初的时候让学生把本学期要学的课文先去浏览一遍,然后做了一个统计,你最喜欢哪篇课文?结果?半截蜡烛?高居榜首

5、。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这篇课文最能吸引学生呢?它的魅力在哪里?“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个词来概括。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其实是让学生有个纵观全篇的体验。“惊心动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等词,都是学生的初读体会,也是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孩子的原因。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好故事。其实,每一个故事首先吸引人的肯定是故事情节。这几个词语也是针对故事情节来说的。而这个好故事学生只要读上一遍就能了解故事的情节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停留在理解內容上,我们的教学无异于做无用功。王尚文先生坚持“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

6、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教学时,我觉得重点不是去熟悉这个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能这样吸引你?在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后,再通读全文,让学生重新走进故事情节中,在表达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我画了一张情节开展示意图:这样的一张情节示意图,清晰地演示了故事的开展过程,更形象地表达了情节开展的“一波三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只是关注故事情节,而会有意去关注“情节本身,关注情节构思的精妙之处。这样“一波三折的构思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写文章时就会注重情节的曲折,不会再平铺直叙了。新课标提出的作文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中年级“自由表达,高年级“

7、学会表达,学会表达就要教会学生掌握语文的表达技巧,高年级学生篇章的训练尤为重要。?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关注情节的开展,有意识地渗透行文的构思,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会慢慢注重构思了。二、探究:“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心细节,品悟遣词造句的精准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就是从语言出发,赏析表达的情、理、意、趣,最终回到语言,欣赏语言本身的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一家三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敌人他们临危不惧,表现得

8、这么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抓住了一个个细节描写,让读者在一个个细节中感受人物形象。似乎一提到细节描写,马上就会想到去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阅读陷入了一个固有僵化的模式。于是思考:能不能再深入一层?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根底上,知道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是怎么进行细节描写的?阅读教学指向表达,并不是抛弃阅读和理解,把表达从文本中剥离出来。阅读教学课,读、悟依然是教学的主旋律,只是指向的目标不同,从指向文章内容转而指向语言的表达。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的这一段中,我着重抓了“轻轻一词,没有抓“吹,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当然是速度越快越好,可这时候伯诺德夫人还是“轻轻把蜡烛吹

9、熄,人物的沉着、镇定、临危不乱的形象就表达出来了。这么一指点,学生就领会了,往往修饰动作的词更能表达人物形象。于是下面的杰克和杰奎琳的形象也体会得非常到位。一个“慢慢,一个“娇声,把两个孩子面对凶残的法西斯时机智沉着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这就是细节描写,令人难以忘怀。有时,语言训练只需抓准一个点,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承载的信息,透过语言文字体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认识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也走向了纵深处。三、发现:半截蜡烛的“精彩聚焦事物,领悟环境描写的精妙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如何营造那惊险的场面呢?

10、文章中那“半截蜡烛是一个精彩之处,那蜡烛不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更起到了渲染情境的作用。我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几次出现蜡烛?学生找出了十几处,一下子对这蜡烛就关注起来。语感的培养是需要引领的,不经过教师点拨,学生不一定能关注到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而一旦聚焦到这一事物上,学生马上就能领悟到语言表达的特点,屡次反复出现的事物在故事的开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全文的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并推进情节的开展。这半截蜡烛除了是全文的一条线索,还有一个衬托环境、渲染情境的作用,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可能是陌生的,这也正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教给学生的:关注文本中有特点的言语表达形式。我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对蜡烛的几个

11、特写镜头:1.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2.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摒弃分析讲解,反复朗读,说说你的心理感受。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这半截蜡烛对于这个法国家庭的重要,关系到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关系到情报站的平安。一旦蜡烛点燃,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啊!随着蜡烛越来越短,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情况越来越危急!正是有了这样的语言,文章更显得惊险紧张。这就是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寥寥数语,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情绪。所以,写文章时,这样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懂得了一个技巧:读文章要

12、关注衬托环境的事物,写文章还需要有渲染情景的事物。四、比较:“哪个结尾更好?咂出味道,领略意犹未尽的结尾如果说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是一个好故事成功的一半,那么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那么使故事得到美的升华。故事的结尾:“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戛然而止,没有说情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这个地方,很多老师会让学生续说补白: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心里活动。然后总结:伯诺德一家三口凭着他们的智慧勇敢,与凶残的德国士兵斗智斗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那颗伟大的爱国之心。如果仅此而已,那最终的目的是进行思想教育,一不小心又变成了品德课,

13、偏离了语文课程内容。吴忠豪教授说:“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而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们的语文课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要这么表达,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结尾处我同样让学生发表自己读了最后一句话的感受,但说话训练不是我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把这些想法加到文章结尾,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哪个结尾更好?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尾更耐人寻味,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让人回味无穷。“如果什

14、么都说了,反而没有了味道。是的,好故事就是这样“有味道,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也是一个好故事必不可少的。领略文章结尾表达的含蓄美或许只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的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但是当学生在脑海中有了一个这样的印象之后,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就能去迁移、去运用。?半截蜡烛?是一个好故事,也是一篇好的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课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半截蜡烛?的教学,使我尝试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訂版.【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4】吴忠豪.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