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1885586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 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 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 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丝绸之路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2、及西方 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 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让人们对丝 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 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 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

3、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 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 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英国山水画大家康 斯保罗的杰作绿野长桥洒脱出尘,一如江南的旖旎风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 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 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源自印度的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灾融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

4、等产生深远影响; 而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 自然神论者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 正的“命运共同体”。(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丝绸之路涉及陆路与海路,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海路则直到明代才逐渐兴起。B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C中亚、中东及中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D在丝路文化这一多种文化混合体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创作出不少具有创新

5、性的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简介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再逐层论述丝路文化的交流碰撞及产生的成果。B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等方面展开论证。 C对于丝路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丰硕成果,文章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 D文章在论证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丝路文化源于丝路、依托于丝路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最终可以带动并促进文化的交流。B如果没有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就不可能出现19 世纪初中西文学共鸣的局面。 C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以证明:文

6、化输出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D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问不同文化的交融。参考答案:1.D 2.B 3.C1D解析:A原文说“丝绸之路到汉唐时达到鼎盛”,可知“早在汉代”应为“早在汉代以前”;B“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之前,史书已有了丝路历史的记载;C“中西文化交流”应为“中西文化交融”。2B解析:“丰富性”错,文中“丰富性”是就“物质交流”而论的,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文章只从交流的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两方面展开论述。3C解析:C项以偏概全。文章在最后一段说的是“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可见各国文化的生命力之所

7、以“比原生地还旺盛”,是“文化交融”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文化输出”。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

8、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

9、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

10、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

11、,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

12、特色的性格。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参考答案:答案:(1)D(2)A(3)

13、C【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解答】(1)D 曲解文意,“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错误,是性格的“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原文第二段“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

14、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2)A 范围变化,性格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第三段中有“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3)C 无中生有,“决定人的地位”原文没有体现,属无中生有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

15、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