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荆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930418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荆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荆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荆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荆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荆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褒贬分明的谥号 什么是谥号?这是在皇帝制度下(包括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当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和有“忠勇义烈”之举者死后,由朝廷或私家给予的盖棺定论性的称号。诚如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对位尊者或贤者死后给谥号,是皇帝制度下礼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礼记规定得很清楚。其曲礼下言,诸侯死后将要出葬时,“言谥曰类”,就是说,其手下或亲人应当向天子请赐谥号,这叫做“请类”。檀弓上也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

2、谥,周道也。”大意是:幼儿时取名,行冠礼时取字,50岁以后则以“伯、仲”等字词来称呼;至于死后则要给以谥号。这些都是周朝礼制所规定的。 那么,谥号究竟起于何时呢?逸周书谥法解说:“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这就是说,谥号这种制度起于周初开国功臣周公与姜太公死后临葬之际。而世本则干脆说,周公旦、太公望“制谥法”。清人方苞谥法也说:“周公所以因而作谥法也。”今人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对此亦持肯定意见,称开创中国谥号制度者“不能说是别人,只能归之周公。这是他为巩固周政权而制礼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此,王国维认为:“周初诸王,若文、

3、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谥法之作,其在宗周共、懿以后乎!”(观堂集林卷十八通敦跋)王国维的意思是说,谥号制度当起于西周中后期。 郭沫若则在王国维的基础上,提出包括西周至春秋现今知道的历代周天子、诸侯国国君的谥号,不是生号(活着时就有的称号)便是后人的伪托。所以,“谥法之兴,当在春秋中叶以后”,甚至“当在战国时代”;因为那时学者“惯喜托古作伪”,逸周书就是战国时学者“伪托之结晶”,而谥法解乃“其结晶之一分子也。”(金文丛考谥法之起源) 另有一些学者如吴静渊、屈万里、黄奇逸、袁庭栋等,则认为谥号制度当滥觞于殷商而通行于周。对此,笔者也是赞同的。 在皇帝制度下,君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臣下

4、的谥号,则由皇帝赐予(也多经礼官议定)。一般来说,谥号是对死者一生行为的一种肯定性的评判,目的是为在世者及后人树立一种德行的榜样。这一点,在礼记表记里讲得也很明白: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文史杂志2012年6期)7. 下列有关“谥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谥号是由朝廷给予的盖棺定论性的称号,是皇帝制度下礼的重要内容。 B. 谥号不仅可以赐给帝王后妃,也可以赐给文武百官,但一般百姓则没有。 C. 谥号是对死者一生行为的一种肯定性的评判,大

5、多由礼官议定。 D. 赐谥号的目的是为在世者及后人树立一种德行的榜样,故谥号都是褒扬性质的。8.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逸周书认为谥号制度起于周初开国功臣周公与姜太公辅政在位之时。 B. 清人方苞与金景芳均认为谥号制度起于周公,这与王国维的观点相同。 C. 郭沫若认为战国学者喜托古作伪,谥号在战国时才兴起,西周时则没有。 D. 袁庭栋认为谥号制度是从商朝就开始有的,周时已大量存在。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谥号制度能提醒人们要赢得大家的尊重,在世时就首先要严格约束自己。B. 谥号制度对希望死后不背骂名、有个好名声或希望能流芳百世者,是一个

6、有力的鞭策。C.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谥号制度,也是一种法治约束机制。D. 谥号制度之所以能得以延续下去,是与儒家“修、齐、治、平”的观点基本相符合的。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7、: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

8、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

9、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2.

10、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

11、居民的文化需求。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参考答案:1. C 2. C 3. D1. 试题分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除了“人文保护”,还要“活化乡村记忆”; C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答案为C。2. 试题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故选B。3. 试题分析:“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分析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分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

12、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阿庆基“造反”芬兰本蒂韩佩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

13、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

14、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

15、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又没有人理解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