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33238777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柏拉图对智者派的论辩 石婧睿摘 要:公元前六世纪初,诞生了自然哲学,其缺少相应的人文关怀,智者派正是把人们的世界观从“自然”转向“人文”的开创者们。智者派在发展过程中,辩论术发展成为其重点,也由此陷入了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所以后又被称为“诡辩学派”。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对智者的批判。柏拉图并没有以其自己的身份与智者的思想发生冲突,对智者的批判大多在柏拉图全集中,在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中,与智者们进行论辩。本文以柏拉图的哲学对话篇为主线,以普罗泰戈拉篇美诺篇国家篇为例,对柏拉图与智者派的论辩进行阐述。关键词:柏拉图;智者派;德性;相对主义;理念论1.普罗

2、泰戈拉篇中柏拉图与智者派的论辩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经典思想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思想导致普罗泰戈拉后期的哲学理论走向了相对主义,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是把真理放在人的感觉里追寻,从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德性的标准。因此,德性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德性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处理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这种思想有着很大危害性,因为这意味着如果个人认

3、为这是正确的,就必须加以肯定,就可以把一切思想和行为正当化。在此对话篇中,普罗泰戈拉主张 “德性可教”,并力图证明德性是一种可以传授获得的品性。但是,柏拉图并没有对“德性可不可教”做出明确的答复,仅对“德性可教”这一智者派的主张言论提出了质疑。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德性可以教授,就有传授德性的教师,教师教授要收取钱财,那么意味着金钱可以买到德性。这种结论听起来非常可怕。2.美诺篇中柏拉图与智者派的论辩在美诺篇中,辩论的主题由“德性是否可教”延伸到“德性是什么”。正是在此场论辩中,柏拉图对德性本质的追求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从根本上抨击了“德性可教”思想,与智者划清了界限。美诺篇开篇便提出了“德性

4、是否可教”的问题。如果要讨论“德性是否可教”,就必须先回答什么是“德性”。对此,美诺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德性”。但是,要真正回答“德性是什么”,就要把握美诺所列举的众多德性现象里所共有的一种单一的形相。柏拉图的“回忆说”就是对此问题的理论尝试。根据“回忆说”的观点,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能够用一种共同的直觉进行共性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对于内在于现象里所共有的“形相”的回忆。因此,以“回忆”为媒介,就能把握现象背后所共有的本质。再回到“德性是否可教”讨论上,柏拉图运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德性是知识的话,那么德性就是可教的,如果德性是可以教授的话,那么一定有教授德性的老师。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可以教授

5、德性的老师,所以德性不是知识,是不可教的。同时柏拉图已经跳出了老师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概念。3.国家篇中柏拉图与智者派的论辩国家篇是柏拉图关于理想城邦的构想。柏拉图将城邦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有的人善于思考;有的人追求名誉与权力;而大部分人只对金钱与色情渴望。因此,对于他们的德性要求也不一样。擅长思考的人以“智慧”为德,充满激情的人以“勇敢”为德,欲望强烈的人以“节制”为德。因此,理想的城邦是按照灵魂的不同进行社会职责的分工。在国家篇中,柏拉图与智者派的论辩,便是对哲学家,即对城邦起领导与支配作用阶层的定义为出发点。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学家是可以把握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人,而假的哲学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往往会被具体事物形象的千变万化所迷惑”。智者们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辩论术上,柏拉图认为这种“辩论术”并不在乎所论述事物的本质与真实性,只是智者们以带有技巧的语言取悦于人,让听众信服。智者派纠结于具体的事物,是假哲学家,而柏拉图把握的是永恒不变的本质,是真正的哲学家。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言语中讽刺了“智者们趋附富人门庭”的现象,抨击他们热心追求财富和巨大花费,只关注肉体上的简单快乐。参考文献: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马永翔.德性是否可教?兼解柏拉图的美诺篇J.道德与文明,2007(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