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论文)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33043621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日益显示其积极的作用。而数学学具已是学生在 课堂上动手操作时最主要的工具。要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首先要在有操作学具的 必要性时进行学具操作,在操作学具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 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形象直观的 逻辑思维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并内化为能力。数学学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 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 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

2、数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 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关键词学具 操作 发挥 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一一表象一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 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 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 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 学具的操作,使数形结合并能更好地理解

3、算理,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抽象 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发现知是识的内在联系,形成 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用学具有助于提 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 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既然操作学具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如今,不论是城区小学还 是乡下的小学,凡是新课程的数学都配有学具,每位学生都有一份。我们的领导 尚且如此看重学具,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更要发挥好学具的作用了。可令人忧心的 是,我们老师都很少用学具甚至有的从来不用。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让学生整天 对着书与黑板,学习

4、数学的兴趣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我都在认真的引导学生使 用/学具,并且把自己平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点滴体会整理为以下几点:一、形成操作学具必要条件与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 学具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 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 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比如,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操作活动 中,学生先怎么摆,再怎么摆,甚至在边摆边看中怎么想,怎么说,教师都一一 作了精心设计,学生操作起来有头有尾,促进了思维活动的准确开展。又如,在

5、 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这样提出要求:作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顺着这条高把它剪开;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什 么形状?根据拼成的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 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感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 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 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 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 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

6、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 时,23-8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 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 开的3根中减8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1) 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 拿走8根,剩下15根。(2) 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 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5根。(3) 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8 根剩5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5根。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

7、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 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 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 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二、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计划地学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 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具,还要明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已探究方法;(3)教

8、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4) 操作中,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 述出来并参与讨论;(5) 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 和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 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 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 “N”。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 以注满。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

9、圆锥筒内水既要 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次数填入表中)设计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 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别具匠心,为学生操作学具增 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 “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 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2.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 自已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 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 以适

10、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分数的初步中,叫学 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四分之一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创造,并启发他们 的思维,结果得出的图形让老师出乎意料,并且有些很意外的折法让学生当小老 师做解说,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 注意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 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 作阶段,学生只难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 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用学具摆:第一行摆2 个圆,第二行摆3个2。操作学

11、具就到此为止,但没有下面的圈一圈,数一数, 说一说,学生很难把3个2转化为2的3倍任何一向数学活动不单但是活动,还 应完成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解说没有反思,就不了了之的话,那 还是徒劳的。三、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 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教师则要求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 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 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

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 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 认识后,教师又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 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 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促进了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开发了智力。小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 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教师要根据小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 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至于我们配套的数学学具质量或功效如何,有时真的不如我让学生自备的学具。 不论配套学具还是自备学具,只要我们都在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了,相信其作用 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发挥。要想其效果跟好,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意识地引导,有步 骤地组织。学具的操作应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 活当中去。我们一定要注意学具的使用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 目的性的操作,否则,不但不会发挥其促进教学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对其厌烦, 降低学生的兴趣而得不偿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