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33035164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泽雅镇第一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为先导,以常规管理为保障,以教师队伍建 设为重点,以课堂变革为突破口,以活动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为契机,秉承“和 雅教育”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因校制宜地开展课改工作, 建立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潜能,促 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学校建 成具有鲜明教育特色学校。工作目标:1、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群体的优良学风,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焕发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2、着眼发展,不断完善学校课改实施管理机制,努力创设

2、能激发教师工作 主体意识的平台和搭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舞台。3、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充分开掘校本课程资源。 在课程实施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进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引领教师 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变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我校 教育改革的深化。4、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 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学校课程;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改进课程 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管理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育和管理人才。5、通过实施课改,确定本校

3、课改模式,将适合我校的课改教学法模式进课 堂推广到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课堂中,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教学法则。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全面准备阶段(2014年8月2014年9月)学校认真组织学习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借鉴各地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反思近些年来实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制定深化课 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完善课改组织和指导机构,确定各学科课改骨干教师。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C2014年10月2015年1月)启动教师培训工作,让大面积的教师亲自到县内外课改先进学校现场去感 受和观摩,学习别人的教改模式和经验,及时在全校进行传达、学习和研讨。结 合本校实际,确定教改模式,在课改

4、骨干教师率先示范的基础上,全校教师纷纷 行动起来,必须确保每一个教师都开展新课改,让新课改进入每一节课堂。第三阶段:全面提高阶段(2015年32015年7月)对前阶段的课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漏补缺,督促检查每一个上课教师的 课改情况,奖优罚劣,人人过关,对课改实施不力的教师要逐个进行帮教,指定 帮教责任人,限期过关。第四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让老师们将各自的的课改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 评选课改先进典型,学校要形成完整的一套经验,编辑成论文集子在适当范围内 传阅,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实施内容:一、加强学习,扩大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组织全校

5、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教育,让全校教 师都认识到非新课程不能授课,不能育人,不能进步,没有新课程教育就没有自 己的岗位,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迅速在全校 形成教师在课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在课后主动钻研新课程理论,领导抓的是 新课程,老师们聊的是新课程,学生受的是新课程,家长支持的是新课程的浓厚 而良好的新课程改革氛围。二、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校 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1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 的作用;2. 广泛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等各种社会

6、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3. 利用教育活动阵地,打造并发挥教师多方面的育人特长,同时也让老师们 在参与中切身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项,不能用老眼光评价学生,自觉调 整育人理念,努力让学生全面发展;4. 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与特色学校创建结合起来。特色学校 的建设都需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载体,彰显办学特色;反过来,特色学校的 成功打造也会促进新课程教育,因为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是片面的教学方式方法的 转变,而是渗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精髓,它涵盖着学校教育的 方方面面,当一所学校真正打造成了具有自己鲜明而独特风格的特色学校,那其 中肯定会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肯定会打造

7、出具有这种先进理念和措施的一 大批教师,无论是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还是大批的教师资源,都是推动新课程 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三、立足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反映教学状况,体现教学过程 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1、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加强对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指导,落实责任,扎 实推进,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2、优化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坚持正确的导向,务实制订教 研计划,真抓

8、实干,杜绝于表面的形式。继续开展间月次的大教研和同级研,开 展好集体备课活动,结合在课改过程出现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真正转变教 师角色,教学行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3、狠抓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课活动,激励广大教师进一 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1)强化随堂听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2)举行新课程观摩课教学汇报活动。积极争取教科所专家到校对口指导, 大面积培养提高教师收到实效。(3)发挥“蓝青工程”作用,师徒随堂听课指导。(4)举行校优质课评比,课改论文评比,等多项比赛活动,交流经验,收 集资料。(5)分年级举行“

9、语文周”活动、英语书写比赛、科学记录本评比活动、 计算能力过关测试等学生活动,定期开展教育活动成果汇报展演,大面积全方位 发展学生素质。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我校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取 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要充分重视这些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险,不 断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 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 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 展;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要积极探讨和实施与新课程实 施相

10、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制度。五、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教 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 的潜能。在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 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 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课改教师做好 阶段性评价。六、课改的组织和保障(一)组织机构成立泽雅镇第一小学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高杰克任组长,林安云校 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骨干老师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工作

11、的领导、组 织、管理,协调全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立由各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组 成的课程改革小组,发挥对课改工作的指导作用,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深 入课改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 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二)保障措施1、改革教师考核办法,体现激励先进,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 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派课改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把新 课程教研工作纳入目标任务考评。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 工作中去。对成绩突出者,在评优晋职方面优先考虑。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电脑教室,图书室、舞蹈室、 音乐室、

12、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为课程改革创设良 好的物质条件和校内外环境。3、加强对课程改革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教导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 工作。充分发挥教导处对一线实验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示范作用,形成培训、教 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课改工作方式。4、要落实责任,及时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 的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各学科成立学科课改研究组,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级 骨干教师为成员,集中解决本学科课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发现和树立典 型,总结和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引领全校学科课改工作,发现和打造课改骨干 教师,提升档次,推进名师工程。泽雅镇第一小学2014.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