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5110589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土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在中国“一带一路”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策略下,中华民俗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如何凸显和传播中华民俗文化特色成为了翻译界广大学者互相探究的关键性话题之一。因此,如何达到民俗文化词翻译的最佳效果,无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本文从弗米尔的目的论出发,以极具中国西南地区本土文学色彩的赵剑平文集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英文译例,探讨和分析民俗文化词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翻译策略。关键词:目的论 赵剑平文集 民俗文化词 翻译策略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生活风俗特性,体现了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之一,

2、而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黔北遵义乡土文学作品,更是集中反映了遵义地域的民风民俗特色。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必定带来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对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恰当英译,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包括了不同民族的人文风貌,也包括了当地人民的方言、俗语、谚语等多个方面。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文化词汇翻译是一种以地域或国家为主体进行的跨语言与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其本质则可归结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128因此,民俗文化词的

3、传播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以再现中国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内涵,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是广大译者需要着重关心的方面。赵剑平文集是遵义本土文学作家赵剑平的散文集,目前尚无公开发行的英译本。本文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尝试对赵剑平文集(第五卷)中民俗文化词进行翻译和研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再现原文中民俗文化词的特点和意义,以达到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二.翻译目的论与文学翻译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普遍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中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

4、os theory)。他指出翻译中的三个原则决定了翻译者的翻译策略,即:“目的原则”(the 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他认为:“translation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source text, or its effects on the source text recipient, or the function assigned to it by the author, but by the prospective function o

5、r purpose (skopo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as determined by the translation initiator.”286即翻譯行为不是源文本、原文读者或原文作者决定的,而是由翻译发起人对翻译文本预期的功能和目的所决定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The end justified the means)。3130就目的论而言,在涉及翻译层面时,原文是原作者在源语背景(时间、地点、文化、情景)下,为某个特定目的和特定读者制作的文本,而译文则是译者在目的语背景(时间、地点、文化、情景)下,为另一个特定目的和特定读者制作的文本。翻译目的论中所提

6、及的“目的”主要指的是译文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因此,在目的论这一理论框架下,译者更多着重于译文这一文本对象。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民俗文化词的翻译,理应最大可能地传达民俗文化本身的内涵,并且尽可能地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三.赵剑平文集中民俗文化词的特点分析文集中出现的民俗文化词主要以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省、四川省的方言、俗语等为主,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民俗事物,例如“牤海椒”、“藿麻”、“天茶”、“擂缽”等极具贵州特色的具体事物;二、民俗活动,例如“摆龙门阵”、“打玩友”、“三么台”等表现贵州人民日常特色的活动;三、民俗语言,例如“坐统子的”、“保爷”等突显民俗方言口语化的词语。四.民俗文

7、化词英译策略结合弗米尔的功能目的论,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应当最大可能地传达民俗文化本身的内涵,并且尽可能地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无论选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很好地服务于翻译的目的,即为合理的翻译。笔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主要对文集中的民俗文化词进行音译/音译加释义(transliteration and paraphrasing)的翻译方法。(一)音译/音译加释义(transliteration and paraphrasing)在翻译一些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词汇时,如果遇到了“词汇空缺”的情况,为了能够保留地域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最初所要表达的意义,译者可以相应地采取音译或

8、音译加释义的翻译方法。请看以下例子:1.我们只好把牤海椒摆了上来。殊不知老人家吃了之后,竟要求看一看牤海椒结在什么树上.”46We prepared the Manghaichiaochilies stuffed with glutinous rice flour (a kind of local food in Guizhou) at table. To our surprise, after tasting the Manghaichiao, grandmother wanted to look at what kind of tree would grow such fantastic

9、food.原文“牤海椒”中的“海椒”是西南地区人民对于辣椒的一种称谓,而“牤”却是贵州土著仡佬人的方言。“牤海椒”是贵州当地人喜爱的一种传统菜。原文中第一次“牤海椒”时,采用了音译加释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不但保留了贵州方言特色,突出当地民俗方言的趣味性,也达到传播民俗文化的目的。2.“当地老百姓叫这片茶林天茶,却实在令人称奇”4139。And locals called the tea forest as Tian tea (Tian means “heaven”, implying a respect for plants).原文中提到的“天茶”是贵州省道真县老百姓对当地茶林的一种称谓,体现人

10、们对于大叶茶这种特殊乔木的拜物情节。译者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增进读者对“天茶”这一概念的理解。3.“我们跟遵义日报十天半月的,要坐在一起讨论夜郎文化。”4229 we need get together to discuss Yelang culture (a key part of cul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derived 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260BC-221BC)“夜郎文化”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保留“夜郎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深刻地理解其含义。4.“务川仡佬人

11、拜大树为保爷,本来有一种植物崇拜情结” 4146。译文:Gelao people of Wuchuan take huge trees as Baoyea saint who can give divine protection , conveying their worship complex of plants.“拜保爷”是土家族人众多民风民俗之一。每当谁家小孩久病不愈,土家族人就会找个保爷来护佑他。译者在这里采用了音译,同时采用破折号来进一步解释“保爷”是能给人们提供庇佑的神。既保留了原文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又传递了原文意思。(二)意译法探究(paraphrasing)在翻译一些具有浓郁的

12、民俗文化词汇时,在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解释翻译时,无法用简洁的语言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这个时候,译者可通过翻译方法对比,如音译、音译加释义、直译、意译等方式,选取相对恰当合理的翻译。请看以下例子:1.“我们的朋友站在街头传呼带信的,找了一位老人来跟我们摆龙门阵”421。译文1:Our friends find an elderly man to lay out Longmenzhen chat about daily life with us in the street.译文2:Our friends find an elderly man to chat about daily life w

13、ith us in the street.“龙门阵”的本意是指在古代战争时期中摆的一个阵法,而现在该词一般指聊天闲谈的意思,流行于四川省、贵州省等地区。译文1音译加释义,保留了原文形象,也解释了内在意思;译文2采用意译,译文地道、简明易懂,但无法传递文化内涵。译文1保留了文化形象,但在语言表达上有所缺损;译文2丢弃了原文形象,但表达流畅易懂。2.“常年蹲茶馆打玩友消磨时光。有祖父在场,别人是不能“坐统子的”。4143译文1: They usually preferred to stay at tea house to kill time through “Da Wanyou” (which m

14、eans singing Sichuan opera with people who have same interests). If grandpa were here, others had no chance to become a “Zuo Tongzi” which, a dialect of Sichuan, means a commander of Sichuan opera).譯文2: They usually preferred to stay at tea house to sing Sichuan opera with friends to kill time. If g

15、randpa were here, others had no chance to sit down as a commander of opera.“打玩友”是一种只唱不表演的川剧坐唱形式,一般多在茶馆里进行。兴趣相投的业余川剧爱好者,围坐一起,清唱川剧,入围的参与者叫玩友,或称川剧玩友,打玩友5。此处,译文1采用音译和释义的方式,保留了中文方言特色,也通过释义的方式进一步解释了原文意思。但这样的表达必定使译文略显冗长和复杂。译文2为意译策略,使深层意思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出来。四.结束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习语等民俗文化词的使用,彰显了作者的独特文体风格和写作特色。翻译活动极为复杂,不仅是一种双

16、语转换的活动,更是一个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选词组句,更要在原文意思和文风格特色间进行不断妥协。笔者结合翻译目的论理论指导,对遵义本土文学作品赵剑平文集中的民俗文化词进行翻译与研究,并认为,针对我国西南地区人民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文化的翻译时,应采取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灵活选用音译、音译加释义、直译、直译加释义等翻译策略和方法,准确生动地译介民俗文化词,使其能最大程度地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原貌,以达到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参考文献1黄春梅.传播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词汇翻译策略:异化、归化与等化之优化组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28).2马会娟,苗菊.Selected Readings of Contempora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