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四年级-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讲义(共26页)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1.63KB
约26页
文档ID:220354852
小学四年级-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讲义(共26页)_第1页
1/26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运算定律 第 2 节 乘法运算定律【知识梳理】1.运算定律的发现及验证在实际的计算中,当我们对一个算式进行变形的时候,如交换算式中某两个数字的位置或者给算式添上或去掉括号,这时不影响算式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提炼出一个通用的运算规律,从而使计算更加简便我们称这样的规律为运算定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在数学中通常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通常用小写字母a,b,c等代表代表算式中的数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能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3.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b分别代表一个因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4.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一些,就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当我们遇到求两个积的和,而这两个积中正好有相同的因数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用相同的因数乘其他两个数的和诊断自测】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填空(1)425=254,也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积( ),这叫( ),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2) (255)2=( )、25(52)=( ),所以(255)2=25(52),像这样三个数连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

3)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不变,这叫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4) 三个数相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入适当的数1) 1516=16 (2) 2574= 7(3) (6025) =60( 8)(4) 125(8 )=(125 )14(5) 3485=(34)( )3. 应用题学校有教学楼4层,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桌椅,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双人桌椅?2、 乘法分配率1. 用竖式计算10524 2835 108152. 观察算式并填空(4+2)25 425+225=625 =100+50=150 =50计算后发现:(4+2)25和425+225的结果是( ),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结果相( ),这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

3. 判断正误,正确画“√”,错误画“”56(19+28)=5619+28 ( )32(73)=327+323 ( )6464+3664=(64+36)64 ( )4.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627+7316 4715+3315 【考点突破】类型一: 加法交换律例1.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参加植树的一共25个小组,每个小组中4人负责挖坑种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多少人?答案:254=100(人) 或 425=100(人)解析:根据已知条件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里有4人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多少人,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可发现254=425,交换因数的位置乘积不变,这是乘法交换律例2.计算 412325答案: 412325=425123=100123=12300解析:如果我们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去计算这道题,是比较麻烦的,不妨认真观察一下这道题中的数字的特点,会发现 4和25相乘是100,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许多,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交换123和25的位置,先计算425再乘123.类型二:乘法结合律例3.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参加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答案:解法一:2552=1252=250(桶)答:一共要浇250桶水解法二:25(52)=2510=250(桶)答:一共要浇250桶水解析:如果是先求一共植多少棵树在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则选用方法一,255=125(棵),1252=250(桶);如果是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则选用方法二,52=10(桶),2510=250(桶)相比之下,方法二比方法一计算要简便一些例4.计算 46257=42567=(425)(67)=10042=4200类型三:乘法分配律例5.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25个小组,每组里4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个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答案:解法一:(4+2)25=625=150(人) 答:一共150人参加了此次植树活动解法二:425+225=100+50=150(人) 答:一共有150人参加了此次植树活动解析:如果先求出每组多少人再求出植树活动的总人数,可选用第一种方法,4+2=6(人),625=150(人)如果先求出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再求出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最后求出总人数,则选用第二种方法,425=100(人),225=50(人),100+50=150(人)。

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法的计算比较简便例6.计算 3668+6864 25(4+40)答案: 3668+6864 25(4+40)=(36+64)68 =254+2540=10068 =100=1000=6800 =1100解析:在计算之前首先要观察题目的特点,然后运用运算律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第一题中,68是相同的因数,36和64相加能凑整百,所用乘法分配律将原式写为“(36+64)68” 在第二题中,4025和425都能凑出整百整千,所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原式改写为“254+2540” 类型四:运算律的综合运用及知识延伸例7.计算 8618+1221答案: 8618+1221=8618+6237=8618+(63)(27)=8618+1814=18(86+14)=18100=1800解析:把12分解成26,把21分解成37,利用结合律得到1418,这样就出现了相同因数,再利用分配律求解例8.计算5654 3676答案:5654=(5+1)5100+64=30243676=(73+6)100+66=2736解析:观察算式“5654”不难发现,在这个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式中,56和54的十位上的数字都是5,个位上的数字虽然不同, 但是相加得10,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头同尾合十”,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算式的计算技巧是,用十位数字乘以它加一的和,如5(5+1)=30,让“30”站千位和百位;用个位上的数字相乘,如“64=24”,让“24”占十位和个位,这样得数就是“3024”。

观察算式“3676”不难发现,在这个算式中,36和76两个数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相加得十,这就是“尾同头合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用十位数字相乘再加上各位数字,得数占千位和百位,如“73+6=27”,“27”占得数的千位和百位;用个位数的平方占得数的个位和十位,如“66=36”,“36”占得数的个位和十位,所以得数为“2736”例9.老师让同学们做游戏,四个同学每人一个数字卡,四个数字的乘积是,你知道赵冬拿的数字卡片是多少吗? 李华 张兵 赵冬 杨兰答案: 254=100答:赵冬拿的数字卡片上的数字是4.解析:在已知的三个数中,1258=1000,则剩下的25应该和一个数相乘得100,这样才能够得到1000100=例10.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1672+1673+1675=16728225-2225-6225= 225398+639-394= 答案:1672+1673+1675=167 1028225-2225-6225= 20 225398+639-394= 39 10解析: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之和与一个数相乘,还可以表示多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其字母表示可以拓展为:abacad=a(bcd),题中左边的式子可以转化为167(2+3+5)、(28-2-6)225、39(8+6-4)。

易错精选】1.填空125188=( )( )( )4015256=( )( )( )( )5814+4214=(( )+( ))1413399+133=(( )+( ))( )2852-282=(( )-( ))( )4520-454=45(( )-( ))73201-73=(( )-( ))( )2. 用简便方法计算(180+80)25   2532 3699 26599+265 1252532 10187 72125 3. 应用题(1)修一段公路,甲队每天修240米,乙队每天修的比甲队少60米,两队合修25天,共修多少米?(2)一捆电线长800米,第一次用去120米,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3倍,还剩下多少米?(3)师徒二人共同加工一批机器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2个,徒弟每小时加工 50个,两人同时开始工作,8小时后共加工多少个零件?(两种方法解答) 【精华提炼】知识点一:乘法交换律(1) 计算时要观察算式中有没有相乘等于整十整百的数,运用交换律,先计算这些相乘能等于整十整百的数,会使计算变得更简便(2) “头同尾合十”与“尾同头合十”例如:5654,为头同尾合十的情况,计算时可以写为: 5654=(5+1)100+(64)=3024 6545,为尾同头合十的情况,计算时可写为: 6545=(64+5)100+55=2925知识点二:乘法结合律(1)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为:(ab)c=a(bc)(2)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不限于两个或三个因数相乘,只要是连乘的形式,三个以上的因数也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