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共12页)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8.50KB
约12页
文档ID:219583670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共12页)_第1页
1/12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禁止转载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如发现,必追责任)彭程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课标要求】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球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2、根据日月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4、人造卫星的发射,确证地球是个球体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 与 1.平均半径;6371千米2.周长: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大 小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 经纬网(第二课时)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一、四个基本概念: 1、 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2、特点 (2) 特点: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3)方向:示东西方向3、纬度的表示: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低纬度:0~30 4、中低高纬度的划分 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二、纬线经 纬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 :半圆(2)长度:相等2万千米(3)方向:指示南北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 英国 伦敦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小东大西原则,所给经度是东经度,就和160E去比较,所给经度是西经度,就和20W去比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地 (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 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的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自 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

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一、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第二课时) 1. 方向:自西向东2. 周期:一年3. 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4. 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二、地球的公转 一、1、阳光直射赤道:春分3月21、秋分9月23,全球各地昼夜平分2、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6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3、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12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昼夜的长短:地球的公转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2、范围:(1)、0~23.5S(23.5N)为热带;(2)、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3)、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3、特点:(1)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2)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3)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三、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定义: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类型:(1)线段比例尺:50km (2)数字比例尺:1︰ (3)文字比例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大小:(1)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 (2)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略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地 图 的 要 素 1、 传统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N2、 用指向标指示(注意:指向标所指示的方向是北)3、 在经纬网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二、方向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宽阔平坦2、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面起伏和缓3、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4、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较斗,沟谷较深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相对高度:一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二、地形地 形 图1、 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2、 等高线地形图:由等高线构成的地图,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3、 山体部位等高线特征:(1)山峰:中间数值高,四周数值低2)陡崖:等高线重合3)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平坦地4)山谷:等高线由数值低的地方向数值高的地方突出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突出方向相反5)山脊:等高线由数值高的地方向数值低的地方突出 三、地形图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课标要求】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2、知道并能指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3、知道六大板块及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成因4、能简略分析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知识网络】第一节 海陆的分布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2、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3、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一、分布不均1、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地理位置:(见地图) (1)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2)亚非:苏伊士运河(3)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4)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5)非欧: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二、七大洲海陆的分布3、分界线三、四大洋1、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地理位置:(见地图) 1、海:大洋的边缘部分2、洋:海洋的中间部分3、海峡:间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3、岛屿:海洋中的小块陆地4、半岛:陆地向海洋的突出部分 四、地理名词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1、 地壳运动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3、 人类活动:拦海造田等一、变迁的原因(1)、提出:德国 魏格纳(2)、观点: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整块,以后逐渐解体、分裂3)、大陆漂移说依据:古老地层相似、共同的动物1、大陆漂移说海陆的变迁二、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说(1)六大板块(非亚美南印太)①板块内部:相对稳定2、板块构造说②交界处:比较活跃a、 张裂处:裂谷、海洋b、 碰撞处:山脉、岛弧、 海沟 (2) 板块运动碰撞、张裂三、火山和地震带: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喜马拉雅带1. 地中海为什么会消失?答: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边界。

2. 红海为什么会扩张?答: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3. 喜玛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答: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边界4. 北美洲落基山脉形成原因?答: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边界5.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形成原因? 答: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边界第一节 第一节 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