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傣族竹楼的文化内涵(共15页)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15页
文档ID:216090788
傣族竹楼的文化内涵(共15页)_第1页
1/15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傣族竹楼的文化内涵[摘要] 提到西双版纳,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那美丽温柔的傣家姑娘和那一栋栋造型独特优美、风格古朴自然的傣家竹楼虽然竹楼非傣族独有,但或许是西双版纳的魅力、孔雀舞的优美舞姿、葫芦丝的婉转旋律,使得人们在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印象——竹楼是傣族的象征,竹楼是傣族独特的民族符号虽然竹楼非傣族独有,竹子的使用也非傣家人的“专利”但竹在傣家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傣家生活不可一日无竹”,住的是竹楼,吃的是竹食,玩是在竹林中的 傣家人是生活在竹世界中的民族,傣家人的“竹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深刻的本文从傣族民族符号之一的竹楼出发,从竹楼的发展历史、建筑特征与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出发,探讨了傣族竹楼文化的内涵,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傣族竹文化的博大深邃目录引言一、关于傣族竹楼的传说 二、傣族竹楼形成形成的原因(一) 气候、地理因素的影响(二) 物质材料因素的制约(三) 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三、 傣族竹楼的结构特点(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二)合理的功能划分(三) 竹楼也有差异性(四)丰富的寓意四、傣族竹楼的发展历史、现状(一)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二)发展演变阶段(三) 现状五、傣族竹楼对我们的启示 总结引言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在依山傍水的坝子边,一个个傣族村寨,一幢幢傣家竹楼,若隐若现在绿海碧波中,当你走近她时,仿佛走进世外桃园,人间天堂。

傣家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从傣家竹楼的相关传说、发展历程、建筑特征与所包含的人文、哲学思想出发探讨了傣家竹楼所含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就新形势下傣族竹楼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看法一、 关于傣族竹楼的传说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桑木底一共盖了3种住房,这3种住房的式样虽然带有神话的因素,但均是实实在在的仿生的结果首先他从"人们站在树下躲雨"中得到启发,用树叶、茅草盖了一种平顶草房,可是一下雨就漏水,无法住人后来他观察到"猎犬蹲在地上受雨淋,屁股坐地、狗身像个斜坡前后低,雨水打在猎犬身上循着狗身直往下淌",得到启示而盖了一种前高后低的"杜玛掀"(意为狗头窝棚)的住房。

这种"杜玛掀"虽然解决了屋顶的排水问题,但地上的水还会涌进房子,解决不了潮湿的问题正当桑木底想改进"杜玛掀"而苦苦思索之时,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糯哼)冒着风雨飞到他面前凤凰扬扬双翅,暗示屋脊应是人字架;凤凰低头拖尾暗示要蒙住人字架的两侧,以挡侧面飘来的风雨;凤凰将脚立在地上托住身子暗示住房要分上下两层凤凰飞走后,聪明的桑木底就按凤凰在风雨中的舞姿,设计了这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潮、防猛兽的高脚竹楼,称为"烘哼"(凤凰楼),一直沿袭至今"烘哼"较好地解决了人类在林海中居住的许多环境问题在桑木底创建"烘哼"的过程中,由于一次山洪暴发,他抢救了很多动物,所以在重建竹楼时,得到了各种动物的帮助屋子结构中的"宁掌"就是大象献出了它的"舌头","琅玛"是狗献出了它的"背","钢苗"是猫献出了它的"下巴","苾养"是白鹭献出了它的"翅膀"等所以竹楼的很多部分,至今都用动物来命名这些传说反映了傣族的先民在住房的设计与改进过程中不断向生物学习,具有朴素的仿生学知识   在"烘哼"的发展过程中,傣族人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完善其结构和优选其建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每根接触地面的柱子下面均垫上一块大的鹅卵石,使柱子不直接接触地面,阻断了热带潮湿地面水分上升与白蚂蚁向上筑蚁路,保护了竹木结构的房子。

据传说,这是勐罕的第一个土司,叫雅版纳(女)发明的对于非接触地面不可的站台柱子和埋入土壤的冲米臼,他们则选用那些耐腐蚀和白蚂蚁不容易啃食的木料,如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思茅豆腐柴(Premna szemaoensis)和帽柱木(Mitragyna diversifolia)对于房子各部分的木料的选用,傣家人均有丰富的经验,最重要的两根称为"梢岩"(男柱)、"梢喃"(女柱)的中柱要选用最粗大、标直的红毛树(Schima wallichii)、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等,既能承受重力,又不易受虫蛀,经久耐用这反映了他们具有丰富的树木和木材的知识 为了使竹楼经久耐用,他们还创造了一些实用的、行之有效的竹木料的简单处理方法有些竹木材料在砍伐以后要放在河里或水塘里浸泡数个月,溶去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木糖,使淀粉经发酵后变质,而不招惹蛀虫和减少微生物的寄生那些需直接埋进土壤的木材则用火烧,使其入土部分变硬、改性和有一层炭保护此外在竹楼上设有不封闭的火塘,烧火时烟雾弥漫,起着防虫、抗腐的烟雾化学作用当然,竹楼最怕的是火灾对此每个村社均有"用火"的乡规民约,在干季的白天均不准在家用火,如要用火则要到村外指定的地方。

所以,村社的竹楼极少发生火灾二、 傣族竹楼形成形成的原因傣族竹楼的形成原因与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气候原因和社会人文原因两大类:(一) 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傣族竹楼的建造,完全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属于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年平均降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干季之分,而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期间降雨量占全个的85%以上,没有四季的区分,在平坝区附近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坝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了适应这炎热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傣族的先民们利用这里极其丰富的竹木自然资源,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建筑——干栏式民居,也即是有名的“竹楼”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形成也是附近的景颇、德昂、基诺、佤等少数民族的基本建筑形式 在“竹楼”这种干栏式建筑中,竹篾编的墙和竹子制作的楼板有利于通风散热,而下层透风的柱子便于通风防潮和防御洪水、野兽的袭扰。

竹楼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二) 物质材料因素的制约 西双版纳是竹的世界进入西双版纳,就可以看到山上山下,溪流岸畔,村前村后,都是碧绿的翠竹而且,竹的种类繁多,既有挺拔的龙竹,又有诱人的凤尾竹;既有笋甜的甜竹,又有笋苦的苦竹;既有可供观赏的佛肚竹,又有绮丽的黄金碧玉竹;既有可用来煮香竹饭的香竹,又有毛竹、白竹、绿竹、云竹、缅竹、孔雀竹等等这些竹的大小不一,大的粗如小水桶,小的细如小手指这些竹子都是建造竹楼的材料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家的竹楼,几乎全是竹的结构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竹为材建造住屋无论是楼柱、楼楞、椽子,还是楼板、楼梯等等,用的都是竹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 (三) 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幼子继承,因此子女成家后,即与父母分居,建新房另立门户所以一般家庭最多三代傣族的竹楼正是和这种小家庭的要求相适应的。

三、 傣族竹楼的建筑特征 傣家竹楼除了外形优美独特外,寓意也是十分深刻的具体来说,傣族竹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结构“干栏式”这种建筑形式历史非常久远,在祥云县大波那出土的青铜中就有战国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晋宁县石寨山和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公元前100年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中,也发现许多“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泰国的侬却诏班告文化遗址和越南此部的富永等地,也发现过“干栏”式建筑遗迹这都说明,此种建筑形式源远流长干栏式民居是居住于滇西、滇西南和滇南等气候湿热地区的傣、壮、哈尼、傈僳、拉祜、布朗、景颇、德昂、佤、怒、基诺、瑶、独龙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最早是南方的百越族群和百濮族群的先民,为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所创造的干栏式建筑,俗称高脚房屋,又称“干栏”、“干阑”、“高栏”、“阁阑”、“栅居”等,其主要特征是分上下两层底部用木柱、竹柱架空,木桩间形成的空间用竹篱笆分成若干小间;上层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室内铺设竹板,极富弹性房前有走廊和晒台,房内用竹篱笆隔出堂房和卧室,墙壁也用竹篱笆或竹席编织,便于通风散热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供人上下,一侧搭着露天阳台。

二) 合理的功能划分首先,在整个建筑空间的立体功能分区上,傣族竹楼的区域划分十分科学合理由于地处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每座傣族竹楼都设计为一楼一底,上层住人,下层是悬空,八面来风从脚下吹过使住房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爽透气,不仅可以防潮,还可免除野兽侵扰,即使到雨季洪泛期也能安居如常下层空间的功能也很实用,分割成若干的小间,即可用作畜圈、米房,也可堆放杂物 其次,是楼室内部的布局,一般中间设有一道隔墙,将楼室分为内外两间(也有三至四间者)外间称为“那晃”(堂屋,一侧设有火塘,是生火做饭、取暖和接待来客之地,有如现代住房的客厅;内间称为“黄暖”,是全家大小的卧室卧室仅铺厚垫,不用床架,床与床之间大略有距离,以黑布帐子相隔黄隔”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外室有窗不大,风能从竹壁隙中透入,即使在夏天也十分凉爽惬意 再者,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作为院墙庭院以内载花种果,绿树成荫,一幢竹楼如同一座园林竹楼周围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天然“围墙”,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并使庭院与建筑、庭院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三)竹楼也有差异性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平面一般皆为方形,但在此基础上有的也有所变化,如曲尺形,凸形等等。

竹楼的上层由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和铺助建筑(谷仓)等组成这几部份(除谷仓外),只有晒台不在屋顶遮盖之下楼下一般每家都置有一个脚臼,作为每天清晨臼米之用,楼下也是放养牲畜的地方  德宏州傣族(傣泐)的民居建筑也是干栏式竹楼,但在形式上与西双版纳州傣族竹楼不同,这种竹楼以瑞丽县的为典型  瑞丽傣族的竹楼一般建于院子中部,将院子分为前后两部份,前院从事家务劳动和副业生产,后院种植蔬菜、果树,建有柴棚、畜厩等竹楼虽然也是干栏式建筑,但底层全部用竹篾墙封闭起来墙是垂直的,这与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墙脚向内收是不同的屋顶为歇山式,形式接近汉族瓦房的屋顶,一般用草排或马口铁波楞板铺盖墙上开窗也比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大,采光通风都较好楼梯一般安在楼外,整个竹楼显得挺拔畅朗,外观类似汉族的楼房四)丰富的寓意傣族称自己的居室为“很”很”是“晃很”的简称;而“晃很”一词又是“烘亨”的谐音从傣家关于竹楼的建造传说,我们便可得知“烘亨”意为“凤凰展翅”,竹楼亦即“凤凰展翅楼”其屋顶如展翅的凤凰一样轻盈多姿,易于排水,屋檐低且出挑远,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