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5633765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解析及备考策略 谢致欣新高考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以非连续的两至三则材料出现,主要来源于科学论文、文化学术论著、新闻媒体文章等,文本内容延续了全国卷“论述类阅读”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多、侧重理性思维的特点,但在命题特点上却有所改变。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备考,必须强化“从局部到整体,从文本到情境”两大能力的培养,果断抛弃所谓的答题模板、应试套路,同学们要真正讀懂文章、审清题目,依题读文、依文答题。一、2021年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

2、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

3、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

4、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

5、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

6、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7、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钟书读拉奥孔)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莱辛是历

8、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解析】此题属于比较基础的信息判断,考生可以从文本表面直接找到证据。A选项对应原文“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只能说明他提出例证,不一定是质疑的第一人,所以A不正确。题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9、(3分)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解析】此题不能通过直接比对文章表面语言、单凭局部一处信息就作出判断,它不是简单的筛选整合,还需要分析和推断。A.结合材料一“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

10、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和材料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推断,当一件事延续超过一刹那的时间,那么用语言叙述会更加容易,绘画不一定能一目了然,但选项A并没有说明要描述的该事情在时间上的限制条件如果只是一剎那,那绘画大可以展现,而且“来得生动和明白”也不尽是原文“更加容易、一目了然”的意思。B.材料一“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

11、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阐述了图画和诗歌会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转化的可能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由此推断B选项中说“后人推想不出所画动作的过程”实属绝对,而且绘画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恰恰是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想的。C.枝头红杏、绿意盎然、两岸青山,本是静态景色,但诗人把红杏拟人写其热闹争春、捕捉春风吹拂江南、以乘船者的流动视角描绘,均是化静为动,善用诗歌写“动”的特长,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意境,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文本没有直接告诉考生,而需要考生利用文本观点作出分析。D.材料二中,沈括的质疑是针对王维看画就判断出画中人所奏乐章这个传说,他提

12、出绘画“止能画一声”,这里“止”是通假字,通“只”,说明该事是伪传,这个例子与后人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没有关系。题目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解析】此题要求考生首先对“诗画异质”的观点要有到位理解,心中要有清晰的定义,然后鉴别各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个定义。A“入画之诗”、B“同趣”、C“圆满结合”均是

13、说诗画之间辩证转化的可能性,只有D扣住了“图画表现一刹那”“诗歌可以体现时间的延续”这对差异性特点,所以选择D。题目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解析】回答“论证思路”,需要考生立足文章整体,分析其怎样以紧密的逻辑,把几个分论点串联在一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此题可以这样作答:材料一围绕莱辛诗画异质理论,从缘由、推论纵向展开,通过举例、引证的方法,归纳出结论:绘画写静,诗歌写动。材料二先展示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区别的论述,再从具体例子分析莱辛议论的独特之处:能把二者各与时间、空间结合,并引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表述与之相互照应。题目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

14、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解析】此题跳出文本,提供了一组新材料嵇康的诗与顾恺之的评论,在这个新情境中,考生要利用文本的观点分析顾恺之的评论。此题可以这样作答:画宜于描写静物,诗则善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这个动作可以通过画面的描摹展示出来,手与五弦在空间中同时并存,动作发生在绘画能够表现的最小限度的时间内;而“目送归鸿”则是动作在时间上相承续,归雁终消失在天边超过一刹那内发生的物态和景象,画面不能表现出归雁从有至无的过程。比较2021年与2020年的新高考卷,三道选择题的考点基本一致,分别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概括与推断材料观点”和“理解

15、材料概念”。主观题稍有不同,2020年是“下定义”和“梳理行文脉络”,2021年则考了“分析论证思路”和“结合材料理解文外材料”,可见新高考很重视整体阅读意识,强化了论证逻辑的考查,而相较于去年,今年的迁移文本观点分析文外材料更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考生不能仅针对局部的一两个句子作出判断,而要有整体意识整体观照全文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各处关键信息从而归纳重要概念以及下定义;另一方面,情境设置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强调融会贯通,考生对文本观点要善于迁移,既深入文本理解,又能抽离出来,利用文本观点分析题目的情境,真正把文本读“活”。二、“观照整体、基于情境”的备考策略(一)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循序渐进扫清文本阅读障碍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大部分来自科普文章、学术著作,考生因为自身阅历的限制,对专业术语偏多、内容距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学术类文本有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会影响阅读兴趣和对文本的认知。所以,高中三年语文学习,同学们应该从起始年级就有规划性逐步阅读学术类文本,慢慢适应学术文本的表达。例如高一阶段可以涉猎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学术兴趣,学会走进文本,体会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表述方式,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二开始专题训练,熟悉信息类阅读的出题方式,初步感知此类题目的难度、做题方法,培养理性思维和严密逻辑;高三则进行密集的应试训练,一轮复习以题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