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本资料使用的参考书:叶浩生 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史的体系心理学史:是研究心理学起源、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一、 时限上划分 朴素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前科学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时期二者的界定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一)前科学心理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学也被称为常识心理学、朴素心理学或哲学心理学1.特点:(1)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 (2)心理学附属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 (3)哲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中阐发了许多心理学构想2.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自然哲学的心理学阶段 哲学家们把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分析灵魂的功能或作用,虽然在灵魂的探讨中有迷信或者超自然的观点,但并非服务于宗教的目的,这也使它同随后的宗教哲学心理学相区别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宗教哲学的心理学阶段 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成为知识体系的核心,心理学思想的核心还是灵魂的作用或功能,但服务于宗教。
代表人物:奥古斯汀、阿奎那(3)意识经验的心理学阶段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经验论和唯理论,也成为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和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①经验论:主张感性认识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联想主义心理学,以“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认为各种心理元素通过联想的规律形成各种心理状态联想主义心理学是意识经验心理学发展的最高形式,代表了哲学向科学的过渡代表人物:洛克、休谟等②唯理论:推崇理性判断,贬低感性经验唯物主义唯理论主张知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心主义唯理论则认为理性知识是天赋的,是先天固有的代表人物: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二)科学心理学时期1860年,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1862年,冯特《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与冯特同时期的学派有: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艾宾浩斯的实证心理学;狄尔泰的文化心理学1.诞生【1】两大基础:哲学&实验生理学【2】最早使用psychology一词的人:梅兰克森,戈克列尼乌斯,沃尔夫【3】诞生标志:版本一 1860年费希纳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 版本二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中国心理学的萌芽1901-1905年,心理学传入中国;1917年,陈大齐在北大哲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2.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Eg:冯特【2】解释:解释心理现象产生的机制Eg:艾宾浩斯【3】说明和理解:心理学应该是对意识经验的理解与说明(说明——布伦塔诺,理解——狄尔泰)3.各学派的观点(详见列表)20世纪80年代之前: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之后:超个人心理学,社会建构论,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批判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学派代表人物人的形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意识经验的组合体意识的内容实验内省法对意识经验的复合体进行元素分析实用/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适应环境的行动者心理的功能性测验法、比较法、内省法提高人心理适应的有效性及质量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勒温智慧的生命体直觉、顿悟学习、创造性思维自然观察法、现象学习法提高学习效率;对一些现象加以解释行为主义华生托尔曼斯金纳班杜拉机器、白鼠外显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拟人化)实验法、观察法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动物/野兽潜意识,童年经验对人的影响临床法、宣泄发、自由联想、社会调查治疗精神病,提高精神境界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精英,自我实现者健全人格的特点、自我概念、自我与场的关系个案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认知心理学斯滕伯格米勒计算机信息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法。
实验法揭示认知规律超个人心理学马斯洛萨迪奇格罗夫神秘的存在超越经验的东西坐禅,静修,催眠,濒死体验打通神秘与显示的联系进化心理学巴斯吉布森进化的产物心理机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推测法社会构建论格根,邵特,维特根斯坦社会经验的承载着关系、语境作品分析二、从地域上划分西方心理学的三个故乡:古希腊,德国(实验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1.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发展 2.17-19世纪英国与法国经验主义心理学3.17-19世纪荷兰与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 4.德国实验主义心理学的创建5.产生于德国,发展与美国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6.欧洲和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心理学的应用基础)7.机能主义衍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8.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10.瑞士日内瓦学派1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 12.美国认知心理学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与内容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史是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学科,研究重点包括:(一)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二)心身关系:不同认识→唯心/唯物,一元论/二元论,身心交感论/身心平行论(三)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论 【1】实证主义(例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孔德①线性因果论(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弗洛伊德本能论;行为遗传学&习性学:刻板印象)②还原论:把高级复杂的东西还原为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
Eg:华生:S-R行为反应 斯金纳:心理语言→物理语言③客观论 ④方法中心论【2】现象学(eg :人本主义,格式塔)代表人物:胡塞尔 直观体现,整体把握,不分割,不还原【3】释义学/解释学(eg:精神分析):表面现象不一定是真的2.自然科学方法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二、西方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1.前人关于心理现象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见解;2.前人对心理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与重大成就3.前人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各种争论及对发展趋势的预见4.关于心理学与基础科学、临近科学在发展上的联系(心理学是中间学科 eg:心理学各学派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构造主义——化学“元素分析”,机能主义——进化论“适者生存”精神分析——(法国)精神医学、精神病理学 19世纪三大发现(能量守恒,进化论,细胞学说)格式塔——现象学、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勒温拓朴学; 行为主义——(英国)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进化论; 发生认识论——生物、逻辑; 认知主义——计算机、老三论; 人本主义——有机整体论; 联接主义——认知神经科学)5.关于西方各国的心理学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及其传统观点(心理学史上几次重要的整合:(1)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整合。
提出S-O-R中的中介变量O,从格式塔中搬用情感、期待、态度等概念,主张有目的地研究整体行为2)①提出团体研究的概念,并把人格、动机等引入格式塔研究中②通过打靶实验证明欲求水准与成败经验有关③拓朴效应:未完成的事情使人处于一种紧张状态(3)新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整合: 荣格——集体潜意识;弗洛姆——社会潜意识;霍妮——基本罪恶、基本敌意)第三节 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态度及方法一.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作用(培根:“学史使人明智 休谟:“学史可以愉悦我们的想象力,增进理解力,加强美德,获得知识马吉亚维利:“历史是人类智慧不可缺少的源泉 龚自珍:“驭民之道,必先知史”)1.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接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也是整合当代各个心理学领域、各种取向、各理论流派的力量2.学习心理学史可以了解心理学的交替与变迁3.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4.为我们分析世事提供新的视角5.吸收西方心理学的精华用以构建中国的心理学体系二.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态度1.既反对崇洋媚外,有反对闭关锁国 2.既反对无缘地拔高,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3.正确认识伟人说和时代精神说 4.抛弃现代主义与古代主义,即厚古说和后今说三.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方法1.整体把握法(假设-研究对象-方法-领域-贡献-局限) 2.史论结合法3.对比分析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同类比较,统一学派各个分支;异类比较)4.原著阅读法第二章 心理学的建立第一节 心理学建立的科学基础一、 科学出现的标志(拓展性知识,此处略)二、近代科学的开端1593年,伽利略创制了温度计。
1600年,吉尔伯特发表磁力学论文 1609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发现木星的卫星 1609年,开普勒天体运行规律 1628年,哈维提出血液循环定律 1643年,托里切利发明气压计1666年,牛顿发布天体与力学定律 1674年,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18世纪是科学发展的高原期,19世纪,出现了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实验生理学三、实验生理学的兴起(一)神经生理学的研究1.贝尔-马戎第定律 也称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差异定律,即传到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的,所以神经不是混合地传道感觉和运动冲动,而且是单向的意义:这一发现为神经科学的单向传导、感觉神经的特殊能说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基础2.神经冲动的电性质1780年,伽伐尼发现,若用两根金属棒分别连接蛙腿神经和蛙腿,当两棒相触时便可引发蛙腿的动作这一发现证明神经冲动具有电性质,因而神经传导是可以测量的3.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赫尔姆霍茨利用自己发明的测量计,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不是无限的,而是慢于音速,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4.神经特殊能学说 “实验生理学之父”缪勒:神经纤维可分为五种类型,每种感觉神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即“能”,感觉所反映的不是外物的性质,而是关于感觉神经自身的性质或状态的认识。
其主要依据是: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引起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引起同一的感觉二)脑机能定位的研究1.来自脑外的定位:颅相学创立者:加尔&施普茨海姆主要观点:大脑是心理机能的定居部位,心理特征与头颅的形状之间有一种相关关系,因而可以根据颅骨形状推测心理特点基本命题:①头的外部结构与脑结构相关;②心灵可以分为许多机能;③头盖骨的形状与心灵的官能有关贡献:①承认了脑是心理的器官,使人们注意到心与脑的关系问题; ②激起了脑机能定位的研究,由于要从科学上辨别颅相学的真伪,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脑机能问题2.弗卢龙:大脑机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