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10723948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欢迎下载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行治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 逐步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连续、进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成为中华民族生存进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 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训练,对于深化爱国主义训练, 提高青年一代, 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 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宏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2、同学熟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 明白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 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进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把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 要组成部份的来源、 产生与进展过程、 主要思想内容, 熟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位置、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通过学习使同学能更加精确而深刻地熟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精确而深刻地熟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把握现代科学文化、 具有现代意识, 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中国传统文化

3、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兼及其转型与创新;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面对这样一个广博精微的文化体系,在讲授过程中自然不能漫无边际,全面铺开;虽然“大文化”与“小文化” 或文化的表层现象与潜层现象是不行开、 相互依存的, 但这二者在教学中却不应是并重的关系; 由于我们向同学们介绍文物、 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具体学问本身, 而是要使同学透过这些具体的、 表层的文化现象懂得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因此,本课程将以潜层文化现象观念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 而辅之以文物、 艺术、生活习俗等表层文化现象,渗透其间进行讲授;2. 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争

4、放异彩的景象,经过秦汉前后的演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变,逐步形成以儒、道、墨三家为主流的格局,其中墨家思想在汉初就已为儒道两家所吸取、 融纳,失去其主流位置; 唐代以降, 中国文化就逐步形成了儒、 释、道三家交相融摄的局面, 共同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近一千多年来的文化整体;而周易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素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是我 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 是中华民族的聪慧结晶, 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因此,本课程在介绍和讲授观念文化时, 将着重选取儒、 释、道、易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讲授的重点3. 本课程教学

5、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学使同学们真正熟识到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对于人生的现实价值和真实功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其最显著的特色; 它始终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关怀人生, 重视人生现实问题的解决, 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 启示和开发人的聪慧, 提倡在现实生活中去发觉人、实现人的价值; 这对于在改革开放历史巨变中常常处于困惑和迷茫的当代高校生来说, 无疑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应使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问结构、 思维方式和人格修养, 开启人生聪慧, 培养光明、积极、向上的人生意向和广博的胸襟, 努力摆脱形役物累的束缚, 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域, 生发出猛

6、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进而为将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宏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内圣” 基础;这便是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4. 本课程的教学将始终高扬“照实知,照实见”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主见独立摸索,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 力倡“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 ,强调将所学所思融入为人处世的生活实践中加以体验、摸索、验证和感悟,客观、真实地熟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宝贵 价值;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支配第一章 总论( 10学时)要点:排除偏见,端正熟识,明确意义,明白方法;学习关于“文化”的基本概念,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产生的背

7、景、 环境以及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第一节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3 学时) 一、学习目的二、学习意义三、学习方法四、有关教学的几个问题1. 关于教学重心与主线问题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与旁支的问题3. 关于精华与糟粕问题其次节 “文化”概说( 1 学时) 一、“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概述(2 学时) 一、地理环境二、经济土壤三、社会结构四、国际条件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3 学时) 一、中国文化

8、的特质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第五节 从中西艺术的区分看中国艺术的意境( 1 学时) 其次章 儒家文化( 10 学时)要点:明白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理清其进展演化的历史脉络, 客观熟识其思想特点、历史位置、固有价值及现代意义并明白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演化( 2 学时) 一、儒家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演化其次节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历史位置( 3 学时) 一、儒家思想的特点二、儒家思想的历史位置第三节儒家思想概说( 5 学时) 一、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 1仁2. 礼3. 中庸二、儒家的伦理思想1. 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2.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3. 儒家

9、的理想人格君子4. 从孔子的政治品德看儒家立身处世的原就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三、儒家的政治思想四、儒家的训练思想第三章 道家文化(含道教)( 10 学时)要点:明白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及对于中国历史、 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明白道家思想对于人生意义的特别熟识, 澄清种种误会, 重点把握道家思想在立身处世方面的主要思想和哲理; 熟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明白道教简史、 道教的相关学问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一节 道家思想的来源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2 学时) 一、黄老思想二、老庄思想三、隐士思想四、方士思想其次节 道家对于人生意义的熟识(

10、 1 学时)第三节 澄清对于道家思想的种种误会( 2 学时) 一、道家思想并不消极、厌世二、道家思想并不提倡阴谋权术三、道家思想并不反对仁义与圣人四、对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误会五、道家思想并不反对科技第四节 道家思想与立身处世之道( 3 学时) 一、身重于物二、少私寡欲:1. “治人事天莫如啬”2.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3. “功成身退”4. “君子之交淡如水”三、脆弱胜顽强四、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五、上德如谷第五节 道教( 2 学时) 一、道教的产生和进展二、道教的信仰特点和基本教义三、道教的基本仪典四、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

11、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第四章 佛教文化( 12 学时)要点:明白佛教产生和进展的简要历史, 客观熟识佛教的性质并澄清种种误会;熟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影响, 明白佛教的基本思想、 观念和主要宗派,熟识其现代意义和价值;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和进展( 1 学时) 其次节 关于佛教的性质( 1 学时)第三节 澄清对佛教的种种误会( 2 学时)第四节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及其影响( 1 学时) 第五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 4 学时)一、缘起论 二、四法印 三、四圣谛 四、十二因缘五、八正道六、三皈五戒十善与四摄六度七、戒定慧八、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第六节 中国佛教宗派( 1 学时)第七节 佛教与

12、现代文明( 2 学时) 一、佛教与现代科学二、佛教聪慧与现代文明危机第五章 周易文化( 12 学时)要点:明白周易的性质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意义; 正确熟识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把握有关周易的基本学问;通过学习周易的基本思想及哲理,熟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对人生的启示;第一节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2 学时)一、周易在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位置和意义二、周易作者和成书岁月三、周易的性质其次节 周易与现代科学( 3 学时) 一、从科学角度对周易的再熟识二、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第三节 周易简介( 4 学时) 一、周易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二、周易的基本原理三、阴阳与五行四、八卦五、六爻第四节 周易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其对人生的启示(3 学时)一、分析冲突总结普遍体会二、平稳心态涵养美好品德三、推测得失选择正确言行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