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的长度(共5页)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01KB
约5页
文档ID:210464697
中国古代的长度(共5页)_第1页
1/5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1、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6、庹: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7、墨:也等于5尺1墨= 1庹8、步:1步= 1寻= 2跬,9、常:"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10、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1轨=1.8米11、引:1引= 1.8米12、稚:长三丈、高一丈为"稚"13、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14、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二、部分长度单位的古今换算:1、长度单位 1 里 = 15 引 = 150 丈 1 引 = 10 丈 1 丈 = 2 步 = 10 尺 1 步 = 5 尺 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厘 1 厘 = 10 毫 1 毫 = 10 丝 1 丝 = 10 忽 2、换算: 2 里 = 1 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3 丈 = 10 米 3 尺 = 1 米 3 寸 = 10 厘米 一、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1、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6、庹: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7、墨:也等于5尺1墨= 1庹8、步:1步= 1寻= 2跬,9、常:"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10、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1轨=1.8米11、引:1引= 1.8米12、稚:长三丈、高一丈为"稚"13、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14、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二、部分长度单位的古今换算:1、长度单位 1 里 = 15 引 = 150 丈 1 引 = 10 丈 1 丈 = 2 步 = 10 尺 1 步 = 5 尺 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厘 1 厘 = 10 毫 1 毫 = 10 丝 1 丝 = 10 忽 2、换算: 2 里 = 1 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3 丈 = 10 米 3 尺 = 1 米 3 寸 = 10 厘米 专心---专注---专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