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课件

石磨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75.50KB
约13页
文档ID:209801319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课件_第1页
1/1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批判教育学的流派 批判教育学流派可分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英美流派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国流派,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竞争者批判教育学流派思想复杂,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学的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的批判性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方法论 1、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姆,法国的布厄迪尔,巴西的弗莱雷2、时代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从“黄金时代”坠入“冰川时代”,大量的教育投入看不到效益,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也未能奏效,教育改革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平等在这种背景下,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姆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阶级斗争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形成了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的基本流派。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英美流派3、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不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有力手段和途径,而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育和社会是对立的,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下层的被统治阶级的子弟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很难取得成功; 人们对这样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已经习以为常; 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的解放; 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他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德国流派1、代表人物:哈马贝斯、布兰凯尔茨、克拉夫基2、时代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出现了批判的浪潮,各个学科和知识领域都在进行批判或号称进行批判,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也提高了对“批判”的要求特别是在教育、社会政治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批判性研究”显然,在这种批判的浪潮中,拘于狭隘经验的经验教育学与注重体验和理解的精神科学教育学显得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新的、被称之为批判教育学的教育学应运而生了3、基本观点:解放的兴趣是教育科学的主要兴趣,无统治、无压抑的交往是教育科学批判具有可能性的前提、标准和条件 ;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批判是教育学的重要使命,也是精神科学教育学思想卓有成效的继续发展,教育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对总体异化和功能化的社会进行批判,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看作是永远相互限制、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政治和教育同样对引导和实现以批判理性主义为指导的生活负有责任 ;在教育和教育学中,一方面要探讨和确立批判理性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运作条件,另一方面激励人们争取这种生活的可能性 ; 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批判唯物主义教育学在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已经不存在了,也不可能存在了,当代教育学中的批判解放思想不仅存在着充分的合理性,而且应该使之继续发展为批判政治教育学。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专注于教育在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他的政治信仰和激进的观点与他谦逊的人品相结合,这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道德观和一种令人感动的智慧的凝聚力 教育即解放教育即政治批判性意识:教育走向解放的根本出发点提问式教育:教育走向解放的关键点对话:教育走向解放的最终落脚点1976年,鲍尔斯和金蒂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领域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了激进派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选修的教育经典著作直接再生产理论1、教育的功能是再生产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带来更大程度的平等和社会公正 教育通过两种手段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一是合法化;二是社会化2、教育的再生产功能通过对应原则实现 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之所以得以实现,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学校上层建筑作用之间的对应3、经济结构是推动教育再生产的主要动力 经济结构是教育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导致再生产的主要力量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文化资本理论与社会再生产 布迪厄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结构为什么趋于再生产自身?规律是什么?二是教育是如何充分传播知识和思想的体系的? 布迪厄尔将资本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1)具体的状态(2)客观的状态(3)体制的状态 教育行为客观上是一种“符号暴力”迈克尔 W阿普尔是世界著名批判教育研究专家, 教育与权力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 阿普尔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阐明教育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和政治问题,认为学校也有自主的文化动力,教师和学生会形成学校内部的反抗力量,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他们通过创造性活动经常反抗占支配地位的“合法化知识”阿普尔还追求将教育的乌托邦变成主体解放、教育民主、社会公正的现实布兰凯尔茨 ()德国闵斯特大学教育学家、哲学教授,著有教学论的理论和模式等 人的理性即自我决定就是教育的目标 人的自我决定的兴趣、解放的兴趣和成年状态的兴趣,是社会解放的必要前提 只有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中才,要消除人的物化和自我异能 只有通过启蒙和教育,进而消除了阻碍主体行动的社会因素时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主体性 合理性是其教育学的杜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石克拉夫基(Wolfgang Klafki)前西德马尔堡大学教育学教授、联邦德国教育学会主席团主席、著名的范例教学论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批判是教育学的重要使命,也是精神科学教育学思想卓有成效的继续发展,也是他的批判一一建构主义的教育科学任务。

教育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对总体异化和功能化的社会进行批判,或在意识形态批判和杜会批判的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把教育考虑进去教育的目标应该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决定和协作决定教育学因此而承担起原本属于政治的使命,又被称为政治的教育学尤尔根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教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 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