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81704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2003年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 研究 论著颇丰。主要著作有:孙明君汉魏文学与 政治 (商务印书馆),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出版社),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林校生“八王之乱”丛稿(福建人民出版社),许辉、李天石六朝文化概论(南京出版社),戴洪才、周瀚光主编六朝 科技 (南京出版社),王家葵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 教育 出版社),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化出版社),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社会 科

2、学 文献 出版社),许福谦南北朝二史八书疑年录(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李万生南北史拾遗(三秦出版社)、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高敏南北史掇琐(中州古籍出版社),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罗维明中古墓志语词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 发展 (商务印书馆),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以下简称资料)第二十辑也在本年出版。下面对研究论文分类择要介绍。一、政治政治制度。对九品中正制的研究仍在继续、张旭华后赵九品中正制杂考(许昌学院学报第6期)指出后赵石勒、石虎统治时期,曾下诏推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

3、正制,这对当时其他少数族政权的选举政策以及加速胡汉进一步合流,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胡舒云“九品官人法”性质辨析(东北师大学报第6期)认为“九品官人法”是一个包括考察品评、选授官职完整过程的选拔人才制度,井对其进步性及贵族化 问题 进行 分析 。同一作者的“九品官人法”名称考辨(求是学刊第2期)则从名称的分析中主张废弃“九品中正制”等异名、别称,以摒弃成见,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对魏晋南朝其他制度的研究有:山口正晃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资料)依据晋书职官志的记述方式和 内容 ,考察了都督制的成立、运作情况及地方军支配体制等问题,通过考察指出,魏晋时期的都督制是以将军制度为基础的

4、。黄惠贤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资料)对通直散骑侍郎的设置及并中书人散骑的部分情况进行了分析。唐春生南朝学士考论(学术论坛第6期)一文将南朝名号繁多的学士大致分成两类,一为中央政府所任命,多属临时性差遣,已呈职衔化趋势;另一类是诸王或太子府学士,认为学士主要从事文事活动,对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了不少贡献。对北朝其他制度的研究则多关注北魏这一时期。薛瑞泽北魏县令长的相关问题(史学集刊第3期)认为北魏政府非常重视县令长的选拔,并阐明了他们的职责,指出县令长受着朝廷和百姓的双重照顾。曹刚华北魏内外秘书考略(民族研究第2期)认为北魏秘书机构有内外之别,并对其职

5、掌、任职者身份、源流及演变进行了分析。陶新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流外官和吏(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分析了清浊官、流内外官及官吏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考察魏、齐、周。隋流外官分等的基本情况以及各朝对流内外官的政策异同,推测流外官构成情况及阶级来源。徐美莉有两篇文章对北魏的俸禄薪酬制度进行研究:北魏班禄时间研究中的三个问题(甘肃民族研究第1期)对班禄中的几个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指出班禄时间应以太和八年比较合理;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员薪酬分配模式(民族研究第6期)认为北魏前期并未采用中原的俸禄制,而是实行分别适应于不同群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官员薪酬分配模式。秦冬梅略论北朝遣使制度(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考

6、察北朝遣使制度出现的四个方面变化,从而指出这些变化因北朝政治的需要而产生,并开唐代使职制之先河。高敏北朝典签制度试探(中国史研究第1期)对北朝典签的设置及职掌、地位进行了分析。另外,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文章有:吴海燕、冯殿羽魏晋南北朝“什伍”之制与乡村社会控制(郑州大学学报第2期)考察“什伍”之制的沿袭及实施背景,并对其实施情况与特征做了相应分析;薛菁论魏晋南北朝 法律 制度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以 时代 特征为背景分析法律制度的特点,指出当时是中国法律制度由秦汉早期初创阶段向隋唐成熟完备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士族、士人及其他集团研究。对魏晋南北朝各种集团的研究依然比较活跃,其中士族大姓

7、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以下将与此相关的文章集中按时段加以介绍。杨煜达试论汉魏时期南中地区大姓的形成和汉族社会的嬗变(民族研究第5期)指出汉移民中通晓汉文化、儒学的人通过辟召成为郡县属僚,并由此发展为南中地区的大姓势力;文章同时分析了东晋南朝南中地区汉族社会的夷化道路。陈迪宇两大利益集团斗争夹缝中的东吴会稽士族(许昌学院学报第6期)着眼东吴时期大量进人政坛的会稽士族,认为他们是江东集团与淮泗集团竞争夹缝中的受害者,又受自身 经济 实力的限制,因此政治地位不高。这种政治地位使会稽士族出现分化,也促使他们谋求摆脱这种状况。王永平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第1期)

8、从立嗣问题的原因及根源分析,考论立嗣及其引发的统治集团的冲突与斗争。林校生司马越府“隽异”与西晋王朝的 历史 出口(华侨大学学报第3期)对司马越的幕佐做了细致分析,认为这些人绝大多数为士族和低等士族,沾染玄风之士约比儒学之士多出一半以上,他们为江左流寓政权准备了一个玄学化的领导核心。王永平入晋之蜀汉人士命运的浮沉(史学月刊第二期)分析司马氏灭蜀后,原蜀汉政权中的侨寓人士及其子孙,以及蜀地土著士人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变化和表现。秦冬梅论东晋北方土族与南方社会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结合出土墓志和文献的记载,考察东晋时期北方士族在南方的生存状态,认为高门士族和中下层士族与南方社会融合

9、的程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也使两者具有了不同的历史命运。刘敬刚、李天石试论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的盛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论述了淝水战后陈郡谢氏家族的兴衰历程,从一个侧面分析晋宋之际士族的衰落及士庶之间权力交替的过程。张承宗、苏利嫦阳翟褚氏与东晋南朝政治(扬州大学学报第2期)对阳翟褚氏的发展作了叙述,并分析其家风特点。唐夑军吴兴沈氏、雍州豪族的分合与刘宋政治(江海学刊第3期)考察吴兴沈氏与雍州豪族的分合,认为这种分合深刻 影响 了沈氏家族在刘宋时期的进退荣枯。夏毅辉未及整合的政治群体南朝寒门、寒人人政心态剖析(许昌学院学报第1期)从心态层面对南朝寒门和寒人进行了剖析,认为当时寒门从政后的作为与

10、门阀观念依旧强大、寒人还难以形成政治心理上的群体有关。北朝时期的土族士人研究则有:王爱华北魏后期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之比较(许昌学院学报第4期)从仕宦和婚煤文化几方面对裴氏这两个不同的旁支做了比较。尹建东试论北魏以来关东大族的“旁支”以范阳卢氏、渤海高氏和赵郡李氏为中心(天津大学学报第3期)以个案分析的 方法 ,对北魏时期关东大族“旁支”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北魏末年战乱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进而揭示出关东世家大族宗族内部分化的特点,以及大族旁支以武致显并最终在政治上崛起的必然性。牟发松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文史第1辑)对旧齐士人在周隋政权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也有文章对时跨南北朝的集团进

11、行了研究。程有为南北朝时期的淮汉蛮族(郑州大学学报第1期)考察不同时期的淮汉蛮族,并探讨其与当时政权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发展演变。韩昇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第4期)指出: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坚强有力,根源于土族在乡村拥有巨大的社会势力及文化优势,隋唐后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繁荣,促成士族纷纷向城市迁移,城乡呼应的士族政治形态瓦解,唐宋间发生了继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后最具深远意义的社会转型。王大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族与游侠(山东大学学报第2期)指出游侠作为一个阶层虽已在东汉之后消失,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及国家权力衰微的形势又给游侠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他们在政治舞台上发挥

12、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当时的豪族也多带有游侠习性。其他方面。张红霞、陈金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分析了曹操这一策略的优势及负面影响,认为该策略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景蜀慧才性同异离合与夏侯玄选举“分叙”之议(中山大学学报第5期)指出正始中夏候玄维护台阁铨衡用人之权,在才性关系上他既主才性离,又承认才性同,视才性的同异离合为相反而相成。姚宏杰关于道武帝早年身世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道武帝在亡国后并未离开过代北,所谓被虏至长安、流放蜀地、再返长安、经中山转回代北的经历并不可信。杨际平、李卿李显

13、甫集诸李开李鱼川史事考辨(厦门大学学报第3期)通过对这一史事的几个问题进行辨析,认为:李氏家族、宗族当时并未举族南迁,因此太和十年前不具备“唯立宗主督护”的必要前提,乡里机构仍正常运转,不应将李显甫之“宗主”与“宗主督护”相联系。何德章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文士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资料)结合碑志与文献,关注北魏迁洛后鲜卑族上层的文化面貌。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与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许昌学院学报第6期)都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后来国家的衰亡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李万生论东魏北齐的积极进取兼论东魏北齐历史的一种分

14、期法(史学月刊第1期)以乾明元年为界,将东魏北齐历史分为二期,此前侵梁夺地及欲在建康建立傀儡政权,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此后则为维持现状及衰亡时期。刘文锁安伽墓志与“关中本位政策”(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结合西安出土的北周安伽墓志以及文献的相关记载,探讨了安氏的有关情况,指出“关陇集团”之核心通过改变郡望、姓氏和在政治上加以优崇的方式来增加凝聚力,但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新鲜血液。刘国石试析北周武帝释放奴婢的原因(北华大学学报第1期)分析了导致北周武帝释放奴婢的人为因素与客观因素。李传印南朝的谱学与政治(史学 理论 研究第2期)及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史学月刊第4期)分别论述了南北朝谱学与政治之间的

15、密切关系,并特别说明了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陈国灿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利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诸高昌传的部分记载作了分析和校正,认为高昌王国与中原内地具有一体性,是华夏之邦即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转贴于 二、 经济蒋福亚魏晋之际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许昌学院学报第4期)通过考察认为:曹魏时期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传人河西,至晋末战乱,大量中原人民又流人河西,加之前凉措施得当,既促进了河西经济的 发展 ,又导致其 社会 经济主体由畜牧向农业演变。陈剑峰、陆建伟六朝时期浙江苕溪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及其作用( 历史 教学 问题 第2期)以人口集聚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线,考察了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而揭示农田水利建设所起的作用。乜小红略论十六国以来高昌地区的丝织业(西北大学学报第5期)以出土文书为重点,兼及吐鲁番同时期古墓葬出土的丝织物,探讨丝织业大发展的原因,从中揭示了特殊的 时代 机遇、蚕桑织造户的状况及其与官府的关系。赵向群、刘小平经济环境与均田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