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639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辽宁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而人才资源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第一资源,因此,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更是在振兴辽宁、服务辽宁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究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用人单位、高校、政府、毕业生四个层次出发,探究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路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促进毕业生在本地高质量就业。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在诉求注:本文系2018年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J

2、G18DB38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探究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将有利于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对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教育多样化、指导程序规范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立,着力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从“就业数量”向“就业质量”的工作重心转移。同时,也有利于探索高校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的新模式,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现充分就业、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必要性分析(一)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

3、社会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技能的领先群体,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必不可缺的人才队伍。而高校毕业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直接影响着国家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二)党和政府的全新战略十九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8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高质量”就业已经多次出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文件中,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现阶段的国家战略。(三)就业问题的解决路径就业,并不能只解决“量”的问题,而忽视突破“质”的瓶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同时,经济增长

4、的放缓使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出来,人力资源素质与市场就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屡屡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持续发酵。针对经济新常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就业转型,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2,但这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经之路。(四)高校毕业生的内在诉求从“史上最难就业年”到“史上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一直面临着就业的现实问题。然而这并非全归咎于社会工作岗位少,还存在一个原因是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高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就业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安全需求,而是更加渴望追求能够实现自

5、我价值、挑战自我的职业岗位,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高校毕业生亦是如此。二、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现状研究(一)调研情况本文采取分层抽样的调研方式,选取辽宁省内十所理工类高校共1000名2019届的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25份,问卷有效率92.5%。1.毕业生在辽就业情况第一,据是否选择在辽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55.75%的应届毕业生已经选择在辽宁省内工作,44.25%的应届毕业生则在辽宁省外工作。第二,据在辽工作压力状态的调查结果显示,感觉在辽宁省内就业有经济方面压力的占比为51.52%,很难适应环境的占比为38.17%,有其他压力因素占比为

6、10.31%。第三,据在辽就业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政策开放的情况下有52.55%的学生表示不会考虑在辽就业,剩下的47.45%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在辽宁省就业发展。第四,对辽宁省能够吸引毕业生在辽就业的优势来看,毕业生认为辽宁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企业实力分别占28.92%和26.40%。此外,辽宁省的人才引进计划作为吸引毕业生的优势仅占比20.71%,辽宁省文化作为吸引毕业生的优势占比20.63%,另外也有3.34%的毕业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在辽就业。2.就业质量情况第一,在调查专业与工作内容匹配度时发现,只有51.38%的学生从事的是专业对口的工作。第二,对目前工作满意程度来看,有55.28%的毕

7、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是比较满意的,非常满意的仅占比14.29%,不是很满意的毕业生占比20.67%,对工作不满意想调换的占比9.76%。第三,对目前单位最满意的方面来看,41.2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单位最满意的地方是薪酬福利,而认为单位最令人满意的地方是单位效益的人数只占比18.25%,更多人的留在目前所在单位的原因是觉得有晋升机会。第四,对薪资的调研显示,65.4%的人的薪资是在30005000元之间,18.25%左右的大学生的薪资是在3000元以下,14.5%的大学生的薪资在500010000元之间,剩余的1.85%的大学生的薪资在10000元以上。第五,从实现个人价值问题的调查发现,有58.

8、5%的毕业生觉得目前的工作让自己实现了价值,而41.5%的毕业生觉得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二)就业困境分析1.在辽就业率低一是辽宁省内区域性就业矛盾问题有待改善。辽宁省内城市发展不均衡导致就业市场仍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沈阳、大连等城市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而发展滞后的中小城市则很难吸引到毕业生入职。二是辽宁省高校对毕业生在辽就业引导力度有待加强。目前辽宁省多数高校对于毕业生在辽就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在辽就业问题分析没有从源头出发。大多数学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在硬性指标的完成,而没有积极地引导毕业生在辽就业。三是辽宁省内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够。作为工业大省,辽宁对理工类高

9、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然而从实际的就业市场上看,南方的企业对人才的渴望程度远高于辽宁,南方企业对人才的引进政策也好于辽宁。单从薪资待遇福利等角度看,抛开地区经济差异,南方的企业更能为毕业生提供优越的福利保障。2.就业质量不高其一,人才就业政策有待完善。目前辽宁省出台的就业新政,对高学历高研究成果的人才待遇优厚,但是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只有出台的新政大致符合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并相对于其他省份占绝对的优势,才能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其二,“重学问,轻实践”,高校教育成效有待提高:高校中,除专业老师带领的第一课堂外,实践课程的开设严重不足。尤其是理工类的毕业生,由于缺少学校和企业的联合

10、互动,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够,不能学以致用,企业需要付出二次培训成本。其三,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入职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大学生自我认知存在问题,对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特长的优劣势没有充分了解,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3。没有目标,也就不能为实现目标武装自己;缺乏就业的综合素养,也就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三、推进在辽就业的对策(一)用人单位层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助推毕业生在辽就业用人单位要加强完善公平就业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各类招聘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对求职者设置限制性条件,务必做到公开求职信息、公开招聘过程、公开应聘结果。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结构体系,对想要就业于基层岗位的毕业生,招录

11、时间要提前,编制限制要取消。同时,用人单位要出台与辽宁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政策、人才落户政策,完善人才代理机制,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4。(二)高校层面要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毕业生在辽就业高校要大力引导毕业生摆脱对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偏执,把目光放大到三、四线城市,查询了解各市区的发展状况、人才就业政策、就业数据等。针对毕业生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号召辽宁学子重返家乡,营造建设家乡的温情氛围,减缓人才大量流失。同时,高校应当根据辽宁省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高校可以依托政府资源,通过企业援助,学校政策倾斜

12、,三方联动,为大学生们打造一个合适的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服务。(三)政府层面加强政策落实,引导毕业生在辽就业政府应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就业工作中的首位地位。对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做好离校但是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稳定就业。除了政策的支持,还可以设立天使资金、无息小额担保贷款、创业风险基金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物质基础,积极搭建资本与项目的对接平台。(四)高校毕业生层面要加强个人素质提升,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实现在辽就业打铁还需自身硬,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还是高校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加强。现今的企业招聘已经不再是唯成绩论

13、,更多的企业需要有专业知识、有担当、有培养潜力的高校毕业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筑基牢根,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投身到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去,投身到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地方去。四、结语在目前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从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和高校毕业生四个层面出发,共同协作,完善就业体系,提高就业率。参考文献:1樊小辉,王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16):82.2鲁学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涵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2):34-40.3龚勋,蔡太生.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结构与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8(01):91-94.4张吉军.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5):130-13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