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801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 由助学贷款转化而来的非经济资本能有效促进贫困生社会流动。一方面,三类非经济资本各有一股分力,分别对贫困生的社会流动产生影响。在“文凭社会”中,职业层次与文凭这种体制性文化资本正相关,文凭常常被用来促进某些特定群体获得较好职业而同时限制别的群体获得较好职业的第一筛选标准,文化资本成为贫困生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入场券”。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已由原来的先赋性因素为主转化为后致性因素为主,具有生产能力与配置能力的人力资本,成为贫困生社会流动的“奠基石”。社会资本能提供“信息”与“影响”,为贫困生社会流动构建了一张张有用的“关系网”。另一方面,三类非经济资本还形成

2、合力,共同促进贫困生的社会流动,特别是21世纪以来,社会地位市场中各类资本需要“合谋”,彼此相互影响,形成物理学所言的“合力”,才能有效促进个体向上社会流动。助学贷款过间接路径发挥社会流动效应。在一个阶层分化的社会结构中,资本既是社会追逐的重要目标,也是人们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手段。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实质是得到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本;其社会流动的本质就是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地位提升。助学贷款社会流动效应的发生机制就是贫困生获得了助学贷款这种经济资本支持,在高等教育场域内,转化成其社会流动所需要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了自己在以资本为竞争逻辑

3、的社会地位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本研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还初步发现,经济资本在高等教育场域内向三类非经济资本转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同时共生性与差异性共存。所谓同时共生性,一方面指的是助学贷款向三类非经济资本转化不会只向一种资本转化,向任何一种非经济资本转化的同时也会生成其他二种非经济资本。另一方面,转化而来的三类非经济资本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贫困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所谓的差异性,指的是经济资本向非经济资本转化以及转化而来的三类非经济资本在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过程中,又存在各种差异。首先,经济资本向不同非经济资本转化的转化路径不同。助学贷款通过学历教育路径转化为文化资本,通过社

4、会交往路径转化为社会资本,但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路径则有教育投资、职业培训与健康投资三条;其次,经济资本向非经济资本转化,不是物理转化,而是社会转化,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向不同非经济资本转化时转化率不同。据初步考察,在高等教育这个特殊的场域内与贫困生这个特定的群体身上,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转化时,转化率依次降低;最后,三类非经济资本在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时,不仅作用大小存在差异,而且三者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功能不同。(二)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助学贷款的立法步伐,确保助学贷款的稳定性。我国助学贷款立法缺失使得助学贷款政策缺乏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和确定性,贫困生权益得不到法律

5、保障,学业时而受到威胁(2002年四大商业银行大面积停贷就是一个例证),经济资本向非经济资本转化受到经济资本“断流”的挑战。因此,我国立法部门应重视并加快助学贷款的立法工作,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国家助学贷款的目的与对象、实施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助学贷款的管理机构及作用、贷款本金的来源、相关职能部门的义务以及各级政府的权责等重大问题,以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稳定性来规范助学贷款的发展,为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获得足额的经济资本支持提供法律依据。鉴于目前我国制定专门的助学贷款法律法规难度较大,可考虑在高等教育法或教育法中加入相关条款。第二,扩大助学贷款覆盖面,提高贷款额

6、度,增加贫困生资本转化的“经济资本”。在高等教育费用不断增加、贫困生规模庞大与助学贷款总量仍然有限的背景下,高校至少有40%的贫困生的助学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基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的事实,应进一步促进助学贷款的发展,助学贷款“总盘子”还需翻倍,最大限度对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贷尽贷”。现实操作中可以将省属、市属院校的学费欠费率作为替代指标大致判断某校的“应贷尽贷”目标实现情况。考虑到贫困生认定的困难,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逐步对非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另一方面,基于物价上涨、学费调整、专业和院校属性、风险控制等因素,动态调整助学贷款额度,实行差异化的额度,让贷款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权。

7、可在2014年我国已将助学贷款金额从6000元/生.年提升为8000元/生,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资助的经费渠道,将资助额度提升为10000元/生,年,进一步打破经济资本缺乏对贫困生非经济资本积累的制约。第三,优化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减轻贫困生借贷还贷压力。一是加强运行机制中组成机构的建设。如在国家助学贷款从校园地为主转变为生源地为主的背景下,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建设情况成为助学贷款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可在保持一部分专职人员的同时,聘用一部分合同制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生源地助学贷款项目的可持续性;同时以省为单位,举办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会议,交流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经验,

8、提升县级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政策水平与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中各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安排贴息及风险补偿金,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考核制度,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和征信宣传,同时各部门之间彼此协作,互通有无,不断提升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水平,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三是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优化要契合信息化时代特征。要将信息化技术大胆引入到助学贷款运行之中来,降低助学贷款的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如可以利用微信推送,加强助学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宣传;建立淘宝、微信还款渠道,减少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工作量的同时方便学生还贷。第四,增强助学贷款的“育人”功能,提

9、高资本转化率。我国当前的助学贷款政策基本还只是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济资本,在制度设计和操作上激励要素植入过少,造成一些贫困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心理和行为惰性,变成了单纯的“扶贫”,“育人”功能不强,经济资本向三类非经济资本转化率也不高。因而要充分发挥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把“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做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鼓励贫困生加强与他人沟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鼓励他们坦然面对困难,正视贫困,激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与自爱,在高等教育场域内为助学贷款这项经济资本向三类

10、非经济资本转化创造主体动力与营造良好的转化条件,为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积累更多的非经济资本。注释:2014年之前,四年制本科学生在校4年最多可借贷24000元,故本文以12000元为分界线,将借贷贫困生借贷金额分为“贷款较少”和“贷款较多”两种。在问卷调查之前以及数据分析过程当中,为了增加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的科学性,笔者还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访度,一部分质性材料也验证了这个初步发现。但由于笔者所获调查数据尚未能充分验证这个发现,故在此提出以与学界同仁探讨。参考文献:1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75.2沈华.国家助学贷款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影响J.教

11、育与经济,2008,(2):18-23.3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55-59.4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45-52.5季俊杰,沈红.国家助学贷款的宏观经济效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94-112.6黄颂.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效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47-49.7盛昱航.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运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42.825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0):12-18.9D. Bruce Johnston

12、e. Student Loan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romise and FailuresJ.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Lond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2001: 45-60.10Dowd, A. C. & Coury, T. The Effect of Loans on the Persistence and Attainment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3、 2006, 47(1), 33-62.11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9):22-29.12李春玲.高等教育扩招与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0,(3):12-21.13Edwin S. Lide. The Social Composition of the CWES Junior College in Chicago J. The School Review, 1935, 43(1): 106-112.14James Monks. Loan Burden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14、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9, (20): 545-550.15Eric Grodsky. Compensatory Sponso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7(6): 127-150.1623Richard Breen, Jan 0. Jonson. Explaining Change in Social Fluidity: Educational Equ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Expansion in Twentieth-Cen

15、tury Sweden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7, 112(6): 217-238.17Catherine M. Millett. How Undergraduate Loan Debt Affects Application and Enrollment in Graduate or First Profession School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3(7): 387-427.18BMA House. Behavior, and Limited Economic Prospect During AdulthoodEB/OL.2009-1-1619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39.20沈华.大学生资助政策与行为选择研究回顾与前瞻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