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8809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 廖承志与暨南大学的两度复校摘要:廖承志长期主持国家侨务工作,是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他心系侨胞,关心侨教,积极支持“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两度在广州复校,担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并创办华侨大学,担任该校校长,使莘莘华侨学子得以负笈内地,蒙受中华文化之恩泽。他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兴办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廖承志,暨南大学,华侨高等教育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兴办与发展,是与陶铸、廖承志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2008年9月是廖承志(19081983)先生百年诞辰。作为新中国侨务战线的奠基人,侨务工作的先驱者、开拓者和躬行者,廖承志关心侨胞,心系

2、侨教,两度支持暨南大学在广州复校,担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并创办华侨大学,担任该校校长。他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面向海外华侨子弟的国内华文教育体系,以及我国的侨教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和智慧。本文拟依据暨南大学所藏复校档案及廖承志文集与传记,着重探讨廖承志为两度恢复“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发展新中国的华侨高等教育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一、支持兴办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重建暨南大学1.暨南大学首次在广州复校的背景中国的华侨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叶,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是由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侨校。1949年8月上海解放后,因学生锐减,该校陷于停顿状态,加之经费困难及师

3、资缺乏,被合并到其他高校,当时复校已不可能。为处理好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暨南大学,中央政府教育部于1951年集中各方意见,拟定对暨南大学的处理方针:“暨南大学校名不取消,将来如有可能,仍可考虑复校。目前因侨生回国来首都求学者甚众,政府指定燕京大学担负一部分侨教任务。为此,将暨大一部分办理侨教有经验的人员派至燕京工作,其余人员则由华东教育部予以安排。”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饱受欺凌的海外华侨爱国热情日益高涨,纷纷送子女回国就学,接受祖国的文化教育。自1949至1957年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共有43000余人。为顺应这一新形势,党和政府先后创办了一批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以及华侨工业中等学校、华侨农业

4、中等学校、华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1年在广州南方大学创办华侨学院,在北京燕京大学设立华侨先修班,1956年在厦门大学开办华侨函授部。但这些补习培训性质的学校仍无法满足大批华侨青年归国进入高校学习的迫切需要。于是,“为了适应华侨学生和港澳学生升考国立高等学校的迫切要求和照顾他们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筹办一间新型的适合他们需要的华侨大学已成当务之急”,同时“考虑到过去暨南大学学生多为海外归国侨生,历届毕业生散处南洋各地的为数不少,与海外华侨有悠久的历史联系,在爱国民主运动中也有过光荣的斗争历史,在海外华侨中,的确有相当深厚的声望和感情。因此,在广东筹办这所大学,沿用暨南大学的名称较为合适。”2.积

5、极支持暨南大学重建20世纪50年代后期,筹建一所全日制、正规的华侨高等学府的条件基本成熟。为适应侨生回国升学的需要,在陶铸、廖承志等的大力推动下,1958年9月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时任中央侨务委员会主任的廖承志,对暨南大学的重建工作始终予以热情关怀。他认为暨南大学办学目的就是接纳海外的炎黄子孙,让大家共沐中华文化。当广东开始筹建暨南大学时,中侨委即拨专款人民币100万元资助。廖承志主任还身体力行,多次莅校视察指导工作,就如何办好暨南大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如1960年11月,在听取广东省副省长、暨南大学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嘉人关于暨南大学工作的汇报后,他就暨南大学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问题,

6、作出了重要指示。1962年3月7日,中侨委廖承志主任到暨南大学视察工作,他对陶铸校长提出的新的办学方针作了具体的补充,并要求学校草拟贯彻新办学方针的方案。同年3月下旬,在北京听取暨南大学王越副校长的汇报时,又着重指出:“各科系专业不宜设置过多,新闻及对外贸易专业应招收侨生;暨南大学还须艰苦奋斗,搞好基础课,提高教学质量。”为解决建筑物资缺乏的困难,1962年10月8日,他和方方联名致函周恩来总理,为暨南大学申请钢筋等基建材料指标,函称:“暨南大学经中南局垫支的基建经费90万元,借给钢筋100吨,水泥200吨,需要木材800立方米,望总理批准,以便计委下达指标。”他对师资问题也十分关心,积极向暨

7、南大学推荐师资人选。五六十年代在侨务工作中仍存在“左”倾思想,华侨的身份被人怀疑,同时华侨对国内的政治教育也心存顾虑。他针对学校任用人才存在的偏向问题着重强调:物色师资时对政治素质应作全面、正确的权衡。针对暨南大学招收华侨、港澳学生和台湾省籍学生较多的情况,他指出:“华侨、港澳学生在各方面都同国内学生不同,有其特殊的地方,不能简单化,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正确地、耐心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工作,使学生好像在家里一样感到温暖。”在他的过问下,1961年8月11日,中侨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出了有关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暨南大学主要招收归侨学生和港澳青年。”3

8、.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1963219703)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伊始没有恢复董事会,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调动多方力量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根据学校建校委员会的提议,决定恢复董事会,这是贯彻暨南大学新的办学方针,把暨南大学办成一所具有特色的华侨大学的重大措施。筹建董事会工作得到了中侨委和中共广东省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积极筹备,1963年2月9日,暨南大学董事会在广州羊城宾馆隆重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学校首任董事长由廖承志担任。会议讨论通过了暨南大学董事会章程,听取了学校关于重建4年来的工作和今后:工作设想的报告,大家集思广益共商学校发展。暨南大学董事会的宗旨是:“协助学校贯彻

9、党的教育方针,经常督促学校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华侨热爱祖国,关心与赞助学校建设;密切政府、学校与华侨、港澳同胞的关系,并帮助华侨、港澳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树立良好的校风。”学校聘任的董事多为海内外知名人士,他们十分关心暨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学校的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如1963年廖承志聘请香港知名人士王宽诚出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这之前王宽诚捐资人民币100万元帮助暨南大学兴建教学大楼,极大地改善了暨南大学复校初期的办学条件。1965年初,廖承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对复校以来的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当时暨南大学是全国

10、最早设立董事会的高校,这充分体现了侨校的办学特色。经过10多年的发展,重建后的暨南大学各方面工作都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华侨最高学府”再度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正当暨南大学进入蓬勃发展之际,却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1970年春暨南大学校园被第一军医大学接管,暨南大学被迫停办,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二、积极推进暨南大学的再度复校1.大力支持暨南大学收复校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廖承志率先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在侨务工作领域拨乱反正,积极要求恢复被停办的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当时暨南园被第一军医大学占领,复校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他以国务院侨办名义请示国务院,要求复办暨南

11、大学和华侨大学。获国务院批准后,他便与叶剑英及中央军委其他领导同志协商,就第一军医大学退还占用的暨南大学校舍问题达成共识。叶剑英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对归还校舍积极支持,指定廖承志与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落实此事,并题写校名以示支持,为此,两人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商定收复校舍问题。1977年12月20日,廖承志在全国侨务会议预备会上宣布:“李(先念)副主席讲了,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和广州华侨补习学校要逐步恢复。关于这个问题,李副主席指示,要我们好好与教育部和有关部门、有关省市商量,先办好暨南大学和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再逐步恢复其他学校招收一部分华侨学生。”廖承志还亲自与广东省委领导协商,并在1978

12、年广东省、广州市和广东省军区直属机关处以上党员干部大会上请求各界大力支持暨南大学复校工作,他说:“中央决定复办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和华侨补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有不少华侨到使馆或写信回来,申请回国升学。现在暨南大学、广州华侨补习学校正在积极复办。暨南大学今年秋季就要招生了,请各部门大力支援,保证秋季招生开学。”同年3月11日下午,在北京华侨大厦四楼会议室,他主持召开了关于交接暨南大学房舍问题的会议。会上,廖承志强调:“党中央复办暨南大学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复办暨南大学对于团结国外华侨、港澳同胞,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意义十分重大。”廖承志在谈及暨南大学今年秋季将招生一千多人时说:“现

13、在离开学时间只有几个月,时间很紧迫,希望在军医大的协调下,让出校舍,使暨大能够如期招生开学。在交接房舍过程中,可能双方都有一些困难,希望大家共同发扬毛主席教导的互相协助精神,有事协商解决。”第一军医大学领导表示:“军医大搬到哪里去,学校选点还未定,腾出教学部分好办,家属搬出宿舍是最大困难。”廖承志当即插话谈及,他昨天见到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和许世友同志的情况,指出:“上级对军医大搬迁,已有周详的考虑,有总的安排。大的原则确定了,大的时间表确定了,大的困难不应该有,军医大退回暨大校舍问题,恐怕快点处理为好,这对两方面都有利。”正是在廖承志的坚决支持下,第一军医大学在三年内逐步把校舍归还暨南大学,

14、解决了复办中这个“老大难”问题。时过两年,廖承志再次为暨南大学的校舍问题给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政委王平写信,函称:“中央已颁布命令,军队占用的民房一律退还。暨南大学房舍,原是陶铸在生时,同我们一起盖好的,后来那恶名昭著的文化革命来了,当时的解放军就全部占用了暨南大学校舍,后来逐步退还了一些,但尚未退还完毕。而军医大自己已盖好校舍,仍然不愿干净退还。”廖承志要求:“军医大短期内将占用暨南大学校舍全部退还,也不要搞变相占用,如搞些家属和退休人员住进去等等。”收回校舍为学校再度复校提供了重要前提。2.关心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对于复办后暨南大学师资短缺问题,他要求学校:“除了积极从国内商调教师外,还可以从海

15、外聘请一些学者回来,长短期均可。”廖承志高度关注复校后学校的教学问题,指出:“复办后的暨大,在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过去提高了。在教学内容上,务求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教学手段和科研设备上,要逐步实现现代化。学校不仅成为教学中心,而且要成为科研中心。”他还非常重视学校的办学质量,指出:“暨南大学的学生,今后来去自由,因此一定要努力提高外语水平,把外语搞好。除了中文和历史两个系之外,其他各系和专业都要逐步做到用英语讲课,而且英语水平要努力达到以至超过香港的高等学校。这样,学生毕业后,回到原住地工作就比较顺利。”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

16、作相应的改进。有些课程一时不能开的,还可向港澳邀请一些专家回来讲学,还要加强国际间学校的交往,加强学术交流,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以扩大知识面和增强将来工作的适应性,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廖承志还十分关心华侨史研究问题。1981年,在“华侨历史研究座谈会”上,他着重强调:“中国的史学工作者要有急迫感,应该写出几本华侨史来,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史和南北美洲的华侨史要首先写出来,使广大华侨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应该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这些都是很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正是在廖承志的积极倡导下,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于1981年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专业学术机构,首任所长为著名华侨史与中外关系史专家朱杰勤教授。3.倡办暨南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广州华侨医院廖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