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8396483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摘要:德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 的需要,然而我国高校德育困境依旧,对德育新向度 的反思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对高校德育困境原因的 剖析,笔者认为“德育生活化”是突破当前高校德育 瓶颈的重要理念,对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梳理归纳将对 高校德育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关键词:高校德育;困境;新向度;德育生活化一、高校德育困境突显1. 国内知名高校暴力事件频发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宄生黄洋涉嫌遭 室友投毒不幸去世,这不禁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了 2004 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马加爵在给姐姐的录音中 提到他的困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正如尼采所 说,“人是有病

2、的动物”,因为他要不停地追问生命和 生活的意义。12. 道德诚信度低,对德育课程不太重视现今的大学生出现了诚信思想道德修养危机,大 学生道德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道德诚信意识;作业及考试抄袭成风;求职履历“掺水”过多;谎报 信息骗取助学贷款等方面。经调查,大学生对于高校 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之类的德育课程重视度较低, 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压力。3. 青年教师道德失范,教授论文学历造假 目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 上,他们与学生年龄接近、沟通互动较多,对学生思 想行为影响很大。但是,也存在着少数青年教师政治 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 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

3、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的 问题。2例如: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 授陆骏盗用他人学术文章并伪造履历;厦门大学教授 傅瑾也被媒体曝光,指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造假。 如果不解决教师的道德失范问题,学生的道德缺陷也 很难得到改善。二、高校德育困境之因剖析 高校类似事件的频发,让我们不禁思考:高校德 育到底是怎么了?作为全国德育示范的阵地和先锋 队,学术的象牙塔内尚且出现这样的困境,更别提社 会上的道德滑坡了。经过研究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 几点原因:1. 德育知识化、政治化、功利化倾向明显,知情意行不统一首先,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 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导向德的教育的本质,随着

4、科 技的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3目前,高校把德育的内容知 识化、符号化,德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 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 人为地割裂了德育内容和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一切 知识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目的,也必须回归生活、 应用于生活,否则本末倒置,失去了原初的意义。其次,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导向,德育目标、 内容日趋功利化,育德环境失衡。鲁洁教授认为:“近 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 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在致力于 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同时,放弃了对学 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

5、4学生知其然不知其 所以然,道德教育的价值被边缘化、功利化,道德相 对主义突显,在这种德育逻辑下,很难想象培养出来 的学生是个“完整的人”。德育的真正价值是应然和实 然的辩证统一,是对于生命、生活意义的追问以及对 于实际生活的思考,两者作为生活的不同向度是缺一 不可的。再次,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学生知、情、意、行 的统一,但是现在的德育呈现出一种知情不统一,知 行严重不统一的尴尬状态:学校重知识灌输,轻情感 教育。试想,如果淡化情感方面的教育,知情得不到 统一,怎么会培养出真的情感?没有真的情感,又怎 么会有真正的道德认知?学生的德育成果仅限于会判 断是与非,能区分道德与非道德行为,课上学的是一

6、 套规范知识,课后还是我行我素,即使按照课上的实 践出来,也往往漏洞百出,使学生形成了表里不一、 言行分离的“双重人格”。2. 忽视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家庭和社会是德育外部的两个重要因素,除学校 德育以外,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 的第一个环节,家长的自身道德水平、德育理念、行 为习惯,家庭内部的德育环境都会影响到孩子的道德 观;社会是继家庭和学校后,学生必须接触的大环境, 社会上主流的各种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 文化形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因此,家庭和社会对德育的影响作用不 可小觑。但是,现今的高校德育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作用 不太重视,

7、当德育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反思德育内 部的状况,即学校德育,而往往忽视了德育外部,也 就是家庭和社会的作用。3. 高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德育效果不 佳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体制来看,高校在德育管理 制度的建设上有待加强。如今部分高校将主要精力投 入到学生学术管理上,对于其德育的管理则缺乏充分 的重视和必要的措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 适的制度,“一个好的制度能让坏人想为坏而不得,一 个坏的制度则能使一个好人变坏”,因此,笔者认为, 高校频现暴力事件,大学生道德状况低下等都与高校 的德育管理制度有线性关系。从高校教师德育管理体制

8、来看,多数高校缺少完 善的师德考评体系和相应的师德培育制度。高校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职业道德感不强, 个人政治立场不坚定,普遍缺乏信仰,对于这类群体, 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健全师德的培育机制;部分老教 师,较之年轻教师,在政治信仰、师德建设等方面更 胜一筹,但由于很多高校没有一个严谨、完善的师德 考评体系,部分教授竟做出一些类似于学术论文抄袭, 学历造假等令人咋舌的失德之事。三、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新向度一一德育生活化鉴于上述困境,高校德育如果一味因循守旧而不 去反思、创新,最终只会作茧自缚。近年来,随着“德 育生活化”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并实践,高校德育效果 有了显著的改善,因此

9、,笔者在这里进一步梳理、归 纳德育生活化的主要观点,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理论 借鉴:1.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和哲学依据德育生活化,即生活德育或德育回归生活,它是 以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 基础,从学生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 践出发。它不是将德育消解在生活里,而是以生活为 依据,以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 问题为自己的切入点,并引领学生享受美而善的生活。 5正如陶行知所言,“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 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 育。” 6生活德育具有统一性、实践性、具体性、发展性 和全面性的特征,抛弃了之前大学德育政治化、理想 化、

10、教条化、机械化的范式。它是建立在“人是实践 的人,实践是人的基本属性”这一哲学依据的基础之 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为生活德育提供了人性 之基。实践人是道德生成的内在根基,生活是实践人 的基本存在形态。因此,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基于 生活,为了生活。7故德育源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它的目的就 是引导每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培养社会所需的有德 性的人。2. 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1) 对德育本身的作用一方面它符合我国高校德育改革逻辑的发展,针 对高校德育知识化、政治化、成人化的错误倾向,立 足于社会实践的德育生活化改革方向为现今的德育改 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它论证了生活和道德 的密切关系,

11、为德育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重新摆 正了德育的目的。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作为德 育的首要目标,而非工具。高校德育的终极目的是让 人们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从生活出发,一切为了生活, 一切回归生活。(2) 对大学生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大学生生活整体性的构建。由于人 的生活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虽然可分为不同的生活领 域,但它本质上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是不可分离的。 道德教育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模式,也可以融入到课余 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德育,实践德育。其二,促进大学生对自身道德生活的反思。现如 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丧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不知 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逐渐 被这个社会

12、异化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曾指出“这 种思想和行为方式不愿意甚至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事 和为什么发生,它阻止任何不同于现存合理性的东西, 就思想和行为与既定现实相符合而言。” 8辩证唯物 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大学生的反思能力源于他们的生活实践,良好 的德育生活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道德反思能力的提 升,反之亦然。最后,有助于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德育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费尔巴哈指出:“生 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 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9如果现行德育 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则会增强他们对 于德育的内心认

13、同,并将之理解贯彻,德育的效果是 很显著的。(3) 对高校育德环境的作用 生活德育对于高校育德环境最突出的贡献是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 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教育中国梦”的实 现有重要的作用。现今高校暴力事件频发,无疑助长 了高校内部很多不和谐因素的滋生,试想,如果没有 好的环境又何谈好的教育呢?德育生活化的提出,有 利于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重新构建一个和谐有爱 的校园环境。3. 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比照传统的德育方法,生活德育目标导向人本化、 内容生活化、方法现代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环境协 调化。高校德育回归生活的这种范式创新,对于增强 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1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 简要阐述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1) 目标:传统德育在德育目标上社会化、理想 化、政治化的色彩过于浓重,按照“以人为本”的理 念,生活德育旨在培养既立足现实又充满理想的道德 人。康德认为,人应当以自身为目的而不应是手段, 德育人本化的理念也是将每个德育对象作为目的,以 实现他们的生活价值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为首要目 标。(2) 内容:传统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忽 视人的道德需求,生活德育的知识密切联系当前生活 实际。遵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来选择德育的具体内容,代替传统德育纯粹 抽象的、空

15、洞的理论教条,让德育内容“活”起来、 “实”起来,更易于让学生认同并接受。(3) 方法:传统德育方法过于陈旧、单一,效果 不显著,生活德育则在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 同时保证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构 建主义教学方法;重视情感教学,该教学方法的过程 是一种包括情感交流和自我体验在内的师生双向互动 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过程,因此 学生更容易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4) 评价机制:传统德育的评价机制过于呆板, 而生活德育的评价体系是一种利于学生道德人格完善 的精神激励机制,而不纯粹是对道德知识掌握程度以 及道德思维发展程度的检测。它着力于将评价主体多 元化,除了教师

16、,家长、朋友、同学、被测者自己等 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评价及时化,对于学生 的善行要予以肯定,对其恶行则要予以即使的批评, 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不能局 限于知识方面的,知情意行都要覆盖到,评价也不是 一时的,而是渗透在点滴生活中;评价和引导相结合,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 题,以评促进,引导他们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他们道德境界的提升。(5)环境:传统德育的育德环境不够和谐、系统,生活德育的育德环境则更加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 谐性,它通过不断优化育德环境,利用环境中的有利 因素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将高校德育回归到大学生 当下的生活。统筹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 德育系统环境的作用,真正实现“环境创造人与人创 造环境,二者可以统一于社会实践”。10参考文献1 高德胜.生活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