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原电池导学案和练习

上传人:慢*** 文档编号:206248759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 原电池导学案和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必修二 原电池导学案和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二 原电池导学案和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原电池导学案和练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电池实验设计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实验中,当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金属锌比金属铜 ,锌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中,锌片上的 通过 流向 ,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而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可见,原电池是利用 反应将 能转化成 的装置。【基础知识点】一、原电池1、原电池定义:将 的装置,叫做原电池。2、电极名称:(1)负极: 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 片)(2)正极: 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 片)失电子的反应 反应 极 得电子的反应 反应 极3、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1)锌片: ( 反应)(2)铜片: ( 反应)(3)总反应式: Zn2

2、H+Zn2H24、微粒移动方向:(1)电子:电子由 极流向 极。 (2)电流:电流由 极流向 极。(3)离子:阴离子移向 极,阳离子移向 极。5、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 作电极。(2)电极材料都插入 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 电路。(4)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判断方法负极正极电极材料性质电子得失电子流向电流流向反应类型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实验现象三、原电池的应用1、设计原电池2、判断金属的活泼性3、加快某些反应速率4、金属的防腐蚀【练习】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原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还

3、原反应C原电池在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原电池的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2、下列各图所示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4、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HCl ( aq ) + NaOH ( aq ) = NaCl ( aq ) + H2O ( l ) B.2CH3OH ( l ) +3O2 ( g ) = 2CO2 ( g ) + 4H2O ( l ) C.4Fe (

4、OH)2 ( s ) + 2H2O ( l ) + O2 ( g ) = 4Fe (OH)3( s ) D.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5、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2Fe3+=3Fe2+,与此电池反应不符的原电池是( )A铜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 B石墨、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C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D银片、铁片、Fe(NO3)2溶液组成的原电池6、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的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 ) A.

5、X Y Z B. X Z Y C. Y X Z D. Y Z X7、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 B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C甲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乙不能 D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8、将铜棒和铝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铝是负极 B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C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铜是负极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9、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的电源常用微型银锌原电池,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极反应分别为:Zn2OH2e ZnOH2O,Ag2OH2O2e 2Ag2OH,总反应式:Ag2OZn2AgZnO根据上述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Zn为正极,Ag2O为负极 B. 工作时电池负极区溶液的pH值减少C. 工作时电子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D. Zn为负极,Ag2O为正极10、写出下列甲、乙、丙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 甲电池:负极: 正极: 乙电池:负极: 正极: 丙电池:负极: 正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