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528620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企业协同动因及协同效应:文献综述摘要:随着跨企业协同的发展,不同学派开始关注跨企业 合作的竞争优势问题。本文在梳理主流学派的文献基础上, 探讨了跨企业协同的动因和跨企业协同效应问题,认为跨企 业协同的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关键词:跨企业协同协同动因协同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起,精简化、扁平化、敏捷化的企业 组织形式受到青睐,跨企业的合作和交易随着新的组织形式 的出现而增多。实践发展的趋势增加了学者们对于跨企业合 作的竞争优势的关注,其中跨企业协同视角不仅强调企业和 环境的关系,更加强调处于同一价值链内的企业与企业间的 互动而受到关注。协同的核心思想表明,企业只有在经营过 程中充分考虑伙伴关系,

2、谋求协同合作,才能在经营中通过 协同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因而沿 着跨企业协同视角,本文对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探讨跨企 业合作竞争优势问题的文章进行梳理。从内容看,这些论文 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为什么施行跨企业协同, 也就是动因问题;二是跨企业协同是否创造了价值,也就是 效果问题。本文将各种理论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进行梳理。一、产业价值链理论下的协同动因与协同效果)产业分工、流动性壁垒与跨企业协同波特认 为,价值链通过专业分工可以降低企业的执行成本和提高企 业差异进而提高竞争优势。Peter Hines (1998)认为价值 链观点的竞争战略就是在重组经济主体的技能

3、和资源的基 础上,整合价值链上各个经济主体的能力,以适应环境的不 确定性变化。美国学者David Bovet (2000)提出更进一步 的观点,价值链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基础上,由处于 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 企业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潘成 云(2001)从产业的生命周期解读产业价值链,他认为,为 了提高产业的效率,产业价值链出现在产业优胜劣汰和产业 重组阶段,经过兼并重组,重新整合了产业内资源形成生产 系统,提高了运转效率。除了生产分工、价值环节整合外, 流动性壁垒的构建也是跨企业协同形成的动因。Kogut (1988)认为与下游渠道商缔

4、结关系、排除原材料竞争者、 以及稳固寡头垄断控制下的竞争格局是跨企业协同的动因。 Vickers (1985)和 Sachwald (1998)的研究发现跨企业 R&D 合作可被用于构筑或加固进入壁垒,如通过企业协同形成技 术寡头垄断格局或是联合抢先注册专利。根据Hagedoorn et al .的研究,跨企业的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协调或分享价值链, 企业由此拓宽了自身的有效经营范围,并且这种经营范围的 延伸无需企业为进入新市场花费宝贵资源(Hagedoorn & Link et aL , 2000)o总之,产业价值链理论下,跨企业协 同是产业分工的需要,通过建立流动性壁垒,企业获得了有 力的市场

5、地位。(二)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 关于产业价值链的协同 效应,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1920年马歇尔指出生产和 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合 起来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会产生很高的使用效 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 的,这种高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2005)o而且 通过这种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 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的提高可以使更多的功能操 作实现内部规模经济(陈柳钦,2005)。曾忠禄(2001)也 认为,产业价值链可以带来资源集中的专业化、管理成本的 降低、协调优势和灵活性以及企业创新等诸多优势。波

6、特认 为,成本优势主要是通过产业价值链中的规模经济、学习与 溢出、生产能力利用率、企业内外部业务单元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外部政治法律因素)等达到的。此外, 魏守华,石碧华(2002)的研究表明了产业价值链在基于品 质的基础上的差异化优势。产业价值链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影响差异化。“它或者可以通过增加活动的独特性来增强差 异化程度,或者可以降低实现差异化的成本”(安德鲁坎 贝尔,2000)。傅元略和屈耀辉(2009)从另一个角度提出, 成本管理协同的认同程度、上下游企业的协作程度,核心企 业的协同作用都会对价值链上伙伴企业之间协同的效果产 生影响。总之,规模经济、分工整合带来了产

7、业价值链的成 本优势、差异化优势以及灵活性,这是产业价值链协同效应 的来源。产业价值链借助产业分工和价值环节组合等建立了 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的流动壁垒,形成规模经济、并减少 合作企业之间的进入成本,从而提供了跨企业竞争力差异的 另一解释。虽然该理论突破了企业对环境只能被动调整的瓶 颈,但是,该理论过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忽视了跨企业协同 互惠的可能。而且,产业价值链研究的进展没有改变产业理 论中企业同质性的假设,也就是对处于同一产业价值链内部 的企业的竞争力差异并未给出说明。二、管理控制理论下的协同动因和协同效应(一)机会主义风险、资产专用性与跨企业协同管 理控制理论下的协同动因应追溯到管理控制

8、的理论基础,交 易成本经济学和代理理论。交易成本认为机会主义风险随着 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跨企 业协同的合作企业需要保护他们自己不被机会主义行为所 损害(Williamson, 1973; Klein, 1988; Williamson, 1988; Williamson, 1991)。Williamson借助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假 设,提出了缔约人的行为假设一一机会主义,即缔约人具有 天生追求自利的本性,特别是会采用欺诈、蓄意误导、掩盖 和混淆的手段来达到自利目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认为“经济组织应在有限理性基础上实现节约,同时保障有争议 的交易免受机会主义危害。依

9、据这个规则Williamson以 交易成本最小化为决策标准,建立比较制度的分析模型。其 首先突破了科斯关于市场和企业的二分法,承认了界于二者 之间的采用混合治理的“中间形式”的存在,并将市场、层 级、混合治理模式视为不同的治理机会主义的结构。相似的, 代理理论也认为,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由于逆向选择和道 德风险,不完全契约中的资产专用性很难受到保护。资产专 用性程度是决定交易成本和自利选择的主要维度,资产专用 性造成双边依赖,进而提高缔约风险和成本。管理控制理论 是预见到交易伙伴会通过“战略性行为”欺骗对方,来获得 “损人利己”的收益,在合同履行之初对资产专用性设置了 保护机制。在有市场保护措施下(如,长期契约关系),资 产专用性可以采用“双边依赖”的混合治理模式,这样既保 护了资产的专用性,又达到了交易成本最小。因此,为了达 到既保护专用性资产不被机会主义侵害,又支付最小的交易 成本,跨企业协同战略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