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9957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临湘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临湘市政协委员、市高山茶叶研究所所长 彭毅华茶叶,作为现今的世界饮品之王,其美容保健、综合利用价值日渐凸现。在全 国乃至世界的茶消费热潮中,临湘作为悠久的产茶大县,利用现有的品牌和销量优 势,借助国家的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实现临湘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指日可待。临湘的砖茶加工规模在全国一直居首位。“临湘炒青”是国家炒青湘绿的基准 样茶。临湘绿茶和砖茶作为木市茶业的两大主要茶制品,因其品质优、产销量大而 享有较高声誉。临湘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湘鄂两省交界处,宜茶生长的土壤占全 市土地面积的50%以上。特别是龙窖山、大云山、荆竹山等地区山高云多,成上母 质大多为板页岩风化而

2、成,土壤腐殖质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氨 基酸含量高,成茶品质以条形壮实,滋味醉厚耐冲泡,香高持久为特征。故临湘是 优质茶叶生产与发展的极佳之地。1、临湘茶产业辉煌的过去1. 1悠久的种茶历史一千多年前,巴陵东北部的临湘就形成了山民靠茶为生,种茶为业的茶乡格局。 由于产茶多,茶叶纳税多,且有龙窖山芽茶进贡,公元936年朝廷就割巴陵东北部 单独设立与县同级的王朝场(公元994年改称王朝县,两年后更名为临湘县),以 便人户输纳出茶、茶叶纳税、经营茶事,开创了朝廷宜管茶叶专业县和以茶立县的 先河。茶叶,历来是临湘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临湘县志记载,1908-1917年 临湘销俄的青砖、工

3、夫红茶、米砖茶共15035吨,是有记载以来外销史上最高记录。 1937年临湘产细茶12万担,老青茶15.1万担,总产27. 1万担,由于日军侵入, 茶园荒芜近80知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恢复,1984年临湘企县茶园面积9. 6 万亩,产茶16.4万担,在湖南位居首位,在全国位居十大产茶业的第6位。全市乡 镇村办茶场227个,各专业茶场、茶叶专业户与从事生产收购加工的专业人员近万 人,半茶半粮的农村劳动力达4万人左右。茶叶占到全县农业经济总收入的12. 2%, 聂市的权桥、五里的文溪等部分村组占总收入50%左右,茶叶真正成为了临湘农村 经济的支柱产业。1.2丰富多彩的茶叶产品临湘茶区白汉代团

4、饼茶问世以来,历来生产的茶叶产品有红茶(红条茶、红碎 茶)、绿茶(烘青、炒青、晒青)、黑茶(青砖、茯砖)、青茶(乌龙茶)和黄茶 (黄茶类银针)o%1 多个朝代的历史贡茶据全省掌故备考载:“邑茶(龙窖山乂称邑镇山,故邑茶即指龙窖山茶) 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隆庆岳州府志载:“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再次延续520年之久。%1 毛主席爱喝的龙窖山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饮 茶和招待贵宾用茶。自1953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 智(革命烈士杨开慧之兄长)在临湘龙窖山茶区每年

5、定制数十公斤优质茶,直到1973 年10月杨开智老人逝世。据湖南农业大学朱先明教授回忆:杨开智先生多次跟他提 起毛泽东主席爱喝临湘的龙容山茶(现在的商品名为龙窖山牌高山雀舌),并盛赞 该茶:“味道-童好咧! ” 1953年至1973年,龙窖山茶人把生产主席用茶作头等政 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为荣。%1 中外畅销的多个品牌临湘黑茶知名品牌有“洞庭”、“中茶”、“春意”等。红绿茶知名品牌有“龙 窖山”、“明伦”、“白石”等。1.3深厚的龙容山茶文化临湘龙窖山茶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发祥地,龙窖山茶文化是茶祖文化的精华 所在。%1 龙窖山茶区是人工植茶的起源地之一据瑶学专家考证,春秋战国时,瑶族先辈

6、过云梦古泽,迁于临湘的龙窖山。瑶 人入湘不久,即开龙窖山种茶之先河。瑶民的千家酮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 林,爱吃细鱼三江口 O龙窖山从瑶民吃茶、种茶至今有近三千年历史。%1 龙窖山茶区是黑茶的发源地之一龙窖山茶区制茶起源于汉代。汉代以前,山民均采茶作药、充饥。汉代民间自 制茶叶,山民将茶叶采回后蒸热晒干,碾末后作饼,再将茶饼串吊起来烘干或晾干, 因有后发酵工序,可以认为这就是早期黑茶类紧压茶。%1 龙窖山茶区是茶叶入药的起源地之一魏晋时,采茶业已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发展,神医华陀、道人左慈、东吴名 士士燮等皆入龙窖山区采茶。或为药用,或为饮食。%1 龙窖山茶区是汉唐“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唐代通

7、往西域、南亚茶马古道开通,龙窖山茶区茶叶产销两旺,地方经济活跃。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冯金平著赤壁茶与茶马古道一书,详细叙述了龙 窖山茶区(羊楼洞、羊楼司)为“茶马古道”起点的地理依据、地方文献依据和考 古学证据。%1 龙窖山茶区是宋代“茶马互市”的货源地之一宋代临湘与赤壁黑茶销往蒙古。河北省万全县志载:景德年间(公元1004 -1008年),官府用“两湖茶”与蒙古易马,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1 龙窖山茶区是清代“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清初至中期,“茶叶之路”兴起。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晋商改用“两 湖茶(主要是临湘聂市、羊楼司和湖北羊楼洞的茶叶),自此,龙窖山茶区成为

8、“茶叶之路”的起点。中央电视台播映过的45集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示了晋商 开辟“茶叶之路”的历史画卷,乔致庸所贩运的茶叶就是临湘黑茶。%1 龙窖山茶区是中国茶文化旅游胜地之一龙窖山千家崛遗址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确定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瑶址周围的山坡上,我们能找到瑶胞当年用石头垒砌的 梯地和茶树。临湘市的聂市镇。是中外闻名的产茶古镇,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1 龙窖山茶区茶风俗形式多样唐代龙窖山瑶族先民以种茶作为其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宋代,龙窖山以生产片茶、散茶为主,饮茶习俗改变,全叶冲泡法取代了研碎 冲泡法。这时,相继出现了川穹茶、椒粒(花椒)茶、姜盐豆子

9、茶等。龙窖山的饮 茶之俗仍代代相传,品茶、家常吃茶,礼貌应酬茶,饮宴招待茶,风月调笑茶,官 场形式茶等茶俗,流传至今。%1 龙窖山茶区是茶文学的摇篮之一茶歌、茶联、茶诗、茶词、茶文章在龙窖山茶区数以百计。真实地记载了龙窖 山茶区发展历史,生动地反映了龙窖山茶人的情怀,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 遗产。2、临湘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2. 1自然(生态)优势临湘有着适宜茶叶生长的海拔高度、降雨量、温湿度、土壤条件,特别是高山 多云、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日夜温差较大的高山茶区,所产茶叶持嫩性强,内含 物十分丰富,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以条形壮实、滋味醇厚耐冲泡、香高而持久为 特征。2.2品质(品牌)优

10、势临湘绿茶和砖茶作为本市茶业的两大主要茶制品,因其品质优、产销量大而享 有较高声誉。临湘现有明伦茶叶有限公司、高山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场、白石茶场、 白石毛尖茶叶有限公司、五星茶场、三河茶场等均是生产优质高档名茶和普通绿茶 的优势原料生产和加工企业。全市有永巨茶业有限公司等大小砖茶厂11家,其加工 规模在全国是居首位,年生产能力近30万担。近十多年来,全市加工企业的名优绿 茶和黑茶的产销量一直保持在20万担以上。茶香味浓、经久耐泡的“临湘炒青”是 国家炒青湘绿的基准样茶。九十年代前,一直是长沙茶厂、湘潭茶厂及陕西平利茶 厂争着要、抢着运的绿茶产品,直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 来

11、,我市高档名优茶在国内外茶产品评比中屡屡获奖。白石牌“白石毛尖”、春芦 牌“千针芦笋”被评过省优质名茶;1989年,“中茶”牌伏砖获亚洲及太平洋国际 贸易博览会金奖;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龙窖山牌“高山雀舌连续9年获湖南名茶 评比金、银、优质奖,2004年和2006年还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分别获银奖和优质奖; 2007年,明伦牌“明伦春芽”获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洞庭牌青砖获全国 紧压茶“华茗”杯金奖。2. 3市场机遇近儿年来,茶叶已成为世界饮品之王。茶叶的综合利用、美容保健、茶叶食品 等新产品不断问世。可见,茶产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2008年全国乃 至世界掀起了黑茶(青砖、茯砖)消

12、费热潮,安化县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国家、省 市及大财团的投资,安化茶产业一片繁荣,从而使茶农、茶企业、县财政获得了共 赢的新局面。安化和临湘是黑茶生产规模等同的两个县市,安化在茶产业发展上投 入过亿元,所以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千万不要错失这个千载难遇的黑茶发展机 遇。2.4政策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 议。很显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会不断加大,这对我市茶叶恢复和发展是一个极 好的机遇。2006年临湘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茶叶优势产业区域县,我 们只要有茶叶科学发展的计划和真正的好项目,国家两部就会大力支持。2008年临 湘乂被国家正式列为第四批

13、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市。此 项FI只要验收通过后,国家每年将会大力扶持。临湘砖茶是少数民族必须用品,随 看国家对民族政策的薛:视,国家将会在扶植茶产业上重点倾斜于临湘。3、临湘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3. 1制订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规划%1 指导思想:以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市(县)、湖南茶叶第一市(县)为总 FI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名优茶、有机茶为重点,以提高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 经济效益为核心,推动我县茶业向无公害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方 向发展,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1 11标任务: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6-8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占50

14、% 以上,有机茶园认证面积2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0.8万吨,产值过亿元,综合产 值1.2亿元,2018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干茶1.5万吨,实现产值 1.6亿元,茶叶综合产值2亿元。3.2建设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1 推行种植专业化:以羊楼司、五里、聂市、沅潭、儒溪、定湖、坦渡、占桥、 忠防、桃林、横铺等宜茶区,集中连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园基地。茶叶主 产乡镇要建立示范园,大力发展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专业村、100亩以上的专业 组、10亩以上的专业户。%1 新建茶园良种化:凡新建茶园一律栽植省级以上的无性系良种,按照不同茶 类的要求,选择适制各类茶叶的高产、优质良种。%1

15、实行加工标准化:建立和完善临湘茶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管 体系。确立科学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从茶叶采摘、加工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 产。%1 加快有机茶转换:积极推进有机茶生产和认证,茶叶主产区严禁使用高毒高 残留农药。加强肥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实行茶园农业投入品的定点专供。 推广使用频振灯诱蛾和生物技术综合防治茶园病虫害。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植保专 业队,实行统防统治。3. 3着力扶植茶叶龙头企业%1 积极引进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积极组织招商引资,力争引进国内500强企业 投资临湘茶叶产业。建设2-3家注册资金600万元以上,年加工茶叶3000吨以上, 年茶叶销售额3000万以

16、上,拥有全省一流的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取得茶叶自营出 曰权的企业。%1 支持现有企业改造升级: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机械设备,扩大 加工规模,每年在财源建设资金中安排10万元用于茶叶企业贷款贴息。%1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引导:凡在我市投资兴办茶叶加工企业,均享受市委 市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产业龙头项 目,市人民政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实行更优惠的政策。%1 培育龙头企业与茶场、茶农的合作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茶场、茶农紧密合 作建立成茶叶合作社。茶农、茶场负责茶园种植和按龙头企业提供的信息要求采摘 原料鲜叶,龙头企业提供机械化的耕作和鲜叶采摘服务,然后将分散的茶叶原料集 中到龙头企业加工制作,达到增产、增值、增效,实现茶农、茶场、茶企业共赢。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