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2505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街道的历史风貌存续与发展研究内容提要:在我国城市建设初期,因采用住宅建筑底层设置商 业而闻名的“张庙一条街”是上海最早的商业街之一,具有建国早期 工人社区的特殊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然而随着居住环境水平的不断 提高,这一珍贵的历史风貌资源正面临着淘汰或者改造的危机,本文 旨在满足当代社区发展需求的同时,寻找有效保护街道历史风貌的途 径与方法。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张庙一条街历史风貌正文: 1张庙一条街概述张庙一条街为长江西路的一段。长江西路位于上海市宝山区陆境东南部,自西向东分别 经过庙行镇、张庙街道、淞南镇。东起长江南路,西至长临路

2、。道路 全长4421米,路幅宽20. 0-25. 0米,其中车行道宽16. 0-21.0米, 两侧的绿化带各宽6-8米。1938年筑,名为张庙路;1943年后曾改 名为大上海路;1959年改为长江西路至今。因泗塘新村(即泗塘一 四村,今西新桥至爱辉路)一段商店毗接于住宅楼底层,店铺临街而 开,俗称“张庙一条街。与同时期辟筑的上海闵行工业区“闵行一 条街”遥相呼应,曾闻名一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次专题将张庙一条街的研究范围扩大到长江西路位于张庙街道行政范围内的全部 路段,即从西新桥(西泗塘)至共和新路,长度约1900米。本次的 重点还是原“张庙一条街”即是特指长江西路从西新桥至爱辉路的 部分。(参见

3、图1、2)2历史沿革与现状问题2.1历史沿革:曾是备受瞩目的形象工程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主要是对旧市区进行调整与治理,集中力量改善棚户区的居住 条件,并开始在市区外围发展新的工人住宅区。50年代末60年代初, 上海市政府提出了 “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发展规 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镇”的规划指导思想。在市区,对旧有棚户 区进行了整片改造,并在市区边缘新建了一批新村,改善了市区居住 拥挤的状况。在市郊,则在闵行、张庙、嘉定、吴淞等新兴工业区建 造了成街成坊的卫星城镇。“张庙一条街”、“闵行一条街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1959年1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调整市行政I乂

4、划,建立吴淞区(管辖范围包括今吴淞、淞南、殷行、 张庙、高桥中兴镇等地区,以及场中路、江杨南路、何家湾、泰和路 西一带的市属工厂,涵盖浦西和浦东两地)。翌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 吴淞区将建设成以钢铁工业为氛点的卫星城。是年,在如今的长江西 路两侧辟建工人住宅区,建设新型的商业大街一一“张庙一条街” o 该街由陈植与汪定曾共同指导规划设计,创作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形 成优美的城市景观,为卫星城的建设闯出了新路。1960年2月24 R, “张庙一条街” 12家商店对外营业,并接待中外来宾参观, 年内共有外宾276批、7000余人次前来参观。1982年起为解决60年代支援“小三线”建设的职工与家属回沪住

5、房和缓解市属单位 职工住房困难,陆续在张庙一条街的西部和北侧乂新建了通河、呼玛 等新村。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带来新的人口导入,沿长江西路两侧再度开发了大量的居住区,住宅主要用作 铁路上海新客站、闸北市政、上海铁路局油库、内环线建设等等项目 的动迁用房,也用于各大系统特困户解困和职工住房分配。居住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服务设施的需求增加,通河路、呼玛路、虎林 路等周边道路上相继出现了更新、更大的商业设施集聚。只有临街“一层皮”的张庙一条街受到自身条件限制,无法适应居住社区对服 务设施需求的变化而逐步衰弱。2.2现状问题:保护与革新的困境 张庙一条街目前并不属于任何市级、区级历史文

6、化风貌区。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 “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 建筑: (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 色和科学研究价值;(二)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三)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四)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五)其他具有历史文 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张庙一条街作为上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上海两个卫星城镇之一,无论是在建成时间上,还是在历史价 值上都符合上述的规定。没有被纳入到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障范围内, 是张庙一条街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最大困境。由于保护意识的薄弱和经济

7、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张庙一 条街的特殊时代风貌正 在逐步消失。早期被视为创新的临街商业模式正受到大型超市、卖场 等集聚型商业设施的冲击,原本以便民服务、物美价廉为主旨的大、 中型国营商店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被小规模经营的零 售商业所替代。留存下来的春光饭店、外宾招待所(今辉帆客房部) 也历经多次的翻修,建筑风貌趋近于当代的建筑特征,临街建筑群底 层商店之间风格统一、极具时代特色的连廊也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张庙一条街两侧的泗塘一、二、三、四村等旧式住宅因无法 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部分住宅还存在多户厨卫合用的情况),而被 列入旧区改造的工程项目队列中,改造需要增加的设施配置也缺少足

8、 够的空间及协调统一的规划指导参考。3社区发展导致张庙一条街功能定位的转变3.1张庙一条街在张庙社区发展中的地位分析从服务功能的角度来说,张庙社IX现状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较集聚的街道主要是:通河路、虎林路、呼玛路和共江路。其中通 河路两侧集中了张庙社区最主要的大型的商业设施和文体娱乐设施 等(参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商业设施呈环状分布在张庙一条 街周围,辐射范围几乎完全覆盖了张庙一条街两侧的居住区。由此可 见,张庙一条街的商业发展不但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外围 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张庙一条街紧邻的儿个旧居住区(如泗塘U!施的需求迅速增长,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图书馆、茶室等活动设施缺

9、 乏,这为张庙一条街的功能定位转变提供良好的契机。图3:张庙社区现状商业服务设施分布图从历史文脉的角度来说,张庙一条街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城市建设过程,记录了新中国 初期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时期的建筑景观特征,有着特殊的人文优 势,是社区树立自身特色的重要标志。从交通区位上来说,张庙一条街是社区内东西向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西端是轨道交通1号 线的站点,整条街上还分布有规划中轨道交通18号线的2个站点, 可以说张庙一条街是由外界进入社区的主要出入口,是代表着社区形 象的所在,因此在交通组织和景观建设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3.2张庙一条街的发展再定位由上述的分析得出,张庙一条街的功能定位应当以社区

10、文化、景观交通为核心,公共活动和商业服务 为次的原则发展。(参见图4、5、6)4规划设计指导意见4. 1延续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景观风貌规划建议按照张庙一条街两侧居住开发的时间顺序,综合考虑相关道路和服 务设施现状,将张庙一条街划分为三个区段,由东自西分别:老街新 韵、绿景之窗、社区华彩。(参见图7)老街新韵为西新桥至爱辉路, 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两侧为泗塘一、二、三、四村等旧式住宅区, 临街公共建筑在保持1950年代风貌的同时,将功能置换,形成社区 服务、文化活动的中心;绿景之窗为爱辉路至通河路,建设时期大约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以舒适怡人的绿化景观为主,提供一定的街 道活动空间;社区华彩

11、为通河路至共和新路,是张庙一条街建设年代 最新的部分,因轨道交通1号线的延伸而聚集着一定的大型公共服务 设施,体现着当代社区生活的风貌。4.2从一层皮的设计手法向街坊组合转变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对类似一条街的情况有了更臻完善的处理手法,街道设计 突破“一层皮”的模式,开始将街道根据功能要求划分段落,与街区 进行组合设计,将街道作为城市的主要生活环境来建设。同样对于张 庙一条街来说,其两侧居住区的建设年代有着较大的跨度,这些住区 在服务设施的配置和需求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张庙一条街在位 于这些不同住区内的区段上应适当地调整自身的服务功能以满足居 民对街道活动的要求,提升街

12、道的整体品质。以西新桥至爱辉路这部分为例,在规划设计上除了符合张庙-条街的整体时代特征过 渡以外,还考虑到街道两侧居住区的人口结构和居住特点,调整了临 街公共建筑的功能和环境景观。恢复了西新桥西侧、长江西路北侧的 茶室,作为社区活动尤其是老年活动的场所,保留了春光饭店、泗塘 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在交通组织上兼顾到了爱辉路西侧规划的轨 道交通站点的人流疏散和地面公交站点的衔接。(参见图8、9) 参考文献:1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一一理论与实践.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王静.宝山区社区规划发展实践.电子文献.www. shbsgh. gov. cn. 2005. 93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宝山区地名志.M. 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