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04709725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1)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http:/data/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 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 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 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 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 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 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 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一)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和谐”是

2、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 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 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 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 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 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 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 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 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 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 然规律

3、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 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佛家认为万物都是 “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完全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中国历朝历代, 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可以说,中国古 代在伦理哲学、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上都深深体 现着生态智慧。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 想,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潦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 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 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

4、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 谓“王道之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身和谐。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 义,但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 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 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 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 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以开豁的心 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 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

5、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 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 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途径 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 大文化与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 “道德黄金律”。孔子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方面。儒家将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 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 之序也”。“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 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

6、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的理想社会。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 相对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其一,政治和谐。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 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 心在于孟子所说的以民为本。其二,经济和谐。儒家对百姓 要“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心。”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 谐。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 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谐。 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一个能兼 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 相互揉合。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 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 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 “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 在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谐。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