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

上传人:兰*** 文档编号:204375558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生理学56学时教学大纲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动物生理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三、课程编码: 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56学时/3.5学分 第五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在动物学、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学科,其理论和实验技术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通过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包括行为、各器官系统、细胞及其组成物质分子在内的活动变化与机制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

2、动物生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动物生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1.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该课程教学必需强调“厚基础”、“广适应”。理论课以讲述应用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围绕器官系统生理深入、系统讲解的同时,注重讲授细胞、分子水平和机体整体水平的相关知识。适当突出不同专业所涉及领域的动物生理特点,使课程内容也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客观性,体现课程教学的“广泛性与实用性”。 2.以现代生理学发展的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动物生理学教学内容,使其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名词解释及专业术语、语言的应用都应符合现代动

3、物生理学迅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讲解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生理学向其它学科的延伸和它们与生产实践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扩展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当代生理学的新成就,保持课程的新颖性和超前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表现生命活动机制,使微观现象直观化,复杂过程系统化、简单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注重传授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4.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后复习和阶段性、期末的总复习。特别是总复习是促进学生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观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

4、析、概括和推理能力的必经阶段,教师应做好辅导工作。适当组织一些讨论、答疑或课程论文。教师应随时 注意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动物生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学科关系密切。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姊妹学科,生理学讲述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原理,而生物化学讲述的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过程,激素的调控作用是两门课程的共同内容;动物生理学与病理学:动物生理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诊断动物疾病的依据;动物生理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组织结构的知识是学习生理学的基础;动物生理学与细胞生物学: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是两门课程的共同内容。除了

5、这些以外,动物生理学还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 八、教学方法: 课堂讲述与多媒体结合 九、考核方法 期末成绩占80%+实验成绩20%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 材:动物生理学第一版,杨秀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书: 生理学第六版,姚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人体生理学第二版,范少光,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家畜生理学第四版,陈杰,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陈守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学时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理论 1 2 3 4 5 6 7 绪 论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循

6、环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2 4 4 4 2 4 2 实践 合计 2 4 4 4 2 4 2 8 9 10 11 合计 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第十章 生殖与泌乳 实验课 4 5 3 2 20 4 5 3 2 20 56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与生物学科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念。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理学简介 (一)生理学的概念 (二)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对象2.内容 (三)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1

7、.观察;2.实验: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四)生理学发展史 (五)动物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与调控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适应性;4.生殖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1.动物机能调节方式及其相互关系;2.动物生理机能的控制系统。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可以从哪几个水平研究动物生理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哪些? 3.何为稳态,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4.何为反馈?其生理意义是什么?(正、负) 5.举

8、例说明机体机能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之特点和相互关系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掌握生物电产生、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肌肉收缩原理和调节机制。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细胞物质转运功能 (简介)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一)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 电压门控通道;2.机械门控通道;3.化学门控通道 (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膜内特殊蛋白和第二信使:G-蛋白藕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2.G蛋白藕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基本过程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

9、电现象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 (二)刺激与反应 1.刺激:概念、条件;2.反应:概念、反应的表现形式 (三)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胳肌细胞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2.肌管系统 (二)骨胳肌的收缩原理和兴奋收缩耦联 1.骨骼肌收缩原理:肌丝滑行理论;2.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 (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1.单收缩;2.强直收缩;3.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负荷、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 (四)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藕联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中的各种

10、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机制 ; 2由离子通道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 3生物电的种类、产生、特性、传导和传递机制(学说)及其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4骨骼肌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二)教学难点 细胞兴奋性,兴奋和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介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2.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后,其膜电位变化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怎样? 3.简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学说。 第二章 血液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掌握血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生理机能。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液体成分(血浆蛋白、水、无机盐、激素等)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 1.白蛋白;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2.血浆PH;3.血浆渗透压;4.血液粘滞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成分;2.红细胞的特性:可塑性、渗透脆性和悬浮稳定性;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生成路线、生成部位、生成条件、生成的调节和红细胞的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3.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三)血小板生理 1.血小板的形态与数量;2.血小

12、板的生理特性:黏附性、聚集性、吸附性、释放反应和收缩反应;3.生成与破坏;4.生理功能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一) 本质与概念 (二) 凝血因子 (三) 过程 1.凝血的三个阶段;2.启动F激活的两条途径;3.对瀑布学说的修正;4.凝血的意义 (四) 抗凝系统 (五) 纤维蛋白溶解 1.概念;2.本质;3.纤溶的生理意义 第四节 血型 (一) 血型的概念 (二)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 1.A、B、AB、O 血型的本质差异;2.凝集反应;3.交叉验血实验 (三)血型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1.血液在维持内环稳态中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

13、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简述血液的组成及各类成分的生理作用。 2.图示红细胞生成过程及其调节因素。 3.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心脏和各类血管的机能特征,组织液生成的机制;理解心血管机能的调节机制。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基础。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 心肌细胞的类型和特征 1.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2.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二)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1.工作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窦房结细胞

14、的生物电现象 (三) 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2.自律性;3.传导性;4.收缩性 (四) 心动周期 1.概念;2.心脏泵血过程和机理;3.心音;4.心脏泵血功能评价;5.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五)心电图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了解) (二)动脉血压 1.概念;2.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2.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 (三)微循环 1.概念;2.途径 (四)组织液的生成 (五)淋巴液的生成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2.血管的神经支配;3.心血管中枢;4.心血管反射 (二) 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

15、素;3.抗利尿激素 (三) 局部性血流调节 1.肌源性自身调节;2.代谢性自身调节;3.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1.心动周期、心输出量概念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2.各种心脏细胞与心脏泵血功能相适应的生理特性 ; 3.血压形成的机制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 4.微循环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 ; 5.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二)教学难点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2.简述心动周期中心脏所伴随的各种变化及相互联系。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单方向流动是怎样实现的?动脉内压力比较高,心脏是怎样将血液射入动脉的?压力很低的静脉血液是怎样返回心脏的?心房、心室收缩哪一个更重要?心室收缩和舒张哪一个更重要? 3.心音有几个?各自是如何形成的? 4.分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5.试述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循环的过程与生理意义。 6.试述外来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