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形态特征,1,第二节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一、根,直根系种子繁殖所发生的根,有主侧根之分 须根系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为不定根,无主侧根之分须根系:芽眼根和匍匐根 芽眼根发生在初生长芽的基部靠种薯处 ,数量多,分枝能力强,是根系的主体 匍匐根发生在地下茎节中上部节上,匍匐茎周围,每节36条,分枝力弱,长1020cm马铃薯的形态特征,2,大部分根系分存在030cm的土层内;一般不超过70cm,个别根系入土深度150200cm ;水平伸展30cm品 种 早熟品种,根系较少,入土浅 晚熟品种,根系较多,入土深 栽培条件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肥水适宜,及时中耕 培土,能促进根系发育马铃薯根系在地下的分布,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马铃薯的形态特征,3,二、茎,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马铃薯的形态特征,4,种薯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称地上茎 多数品种茎高为30l00cm 栽培品种中,一般地上茎都是直立型或半直立型 茎的颜色多为绿色,也有的品种在绿色中带有紫色和褐色 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为三棱、四棱或多棱 在茎上由于组织增生而形成突起的翼(或翅),沿棱作直线着生的,称为直翼,沿棱作波状起伏着生的,称为波状翼。
一)地上茎,马铃薯的形态特征,5,地下茎是种薯发芽生长的枝条埋在土里的部分 它的身上着生根系(芽眼根和匍匐根)、匍匐茎和块茎 地下茎长度为10cm左右,节间短,有68个节二)地下茎,马铃薯的形态特征,6,马铃薯的匍匐茎由地下茎的节上腋芽长而成 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天开始发生,发生后1015天便停止生长,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茎 入土不深,大部集中在地表0l0cm土层内 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l0cm,野生种可长达13m 匍匐茎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大量营养和水分的功能三)匍匐茎,马铃薯的形态特征,7,马铃薯的块茎,是由匍匐茎尖端膨大形成的一个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 块茎没有叶绿体,表皮有白、黄、紫、褐、黑等不同颜色薯肉因品种不同而有白色或黄色之分 块茎形状有圆形、长筒型、椭圆形等四)块茎,马铃薯的形态特征,8,块茎稍大后,鳞片状退化小叶凋萎脱落,残留的叶痕呈新月状,称为芽眉 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 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的为侧芽(或副芽) 芽眼在薯块上是按螺旋次序排列的马铃薯的形态特征,9,最顶部的一个芽眼较大,里边能长出的芽也较多,叫做顶芽。
块茎侧面芽眼中长出的芽叫侧芽,尾部的芽眼较稀,所长出的芽叫尾芽 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壮,长势旺,这种现象叫顶芽优势 块茎有头尾之分,与匍匐茎连接的一头是尾部,也叫脐部;另一头是头部,也叫顶部块茎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 马铃薯块茎的解剖结构自外向里包括周皮、皮层、维管束环、外髓和内髓马铃薯的形态特征,10,三、叶,马铃薯的第一、第二个初生叶片是单叶 以后生长的叶子是奇数羽状复叶,叶片着生在复叶的叶轴上(也叫中肋)马铃薯的形态特征,11,顶端一片小叶,叶片大于其他小叶,叫顶小叶,其余的小叶都是成对着生的,一般有37对,叫侧小叶,整个叶子呈羽毛状,叫羽状复叶 在两对侧生小叶之间的中肋上着生着为数多少不等的小型叶片,称为小裂叶,在侧生小叶叶柄上,长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叶片,叫小细叶,复叶叶柄基部与地上茎连接处有一对小叶,名叫托叶马铃薯的形态特征,12,四、花,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 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 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 每朵花由花冠、花萼、雄蕊和雌蕊4部分组成 由花冠基部起向外伸出与花冠其他部分不一致的色轮,形状如五星,称为星形色轮。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13,五、果实与种子,果实: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100250粒种子种子:很小,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千粒重为0.50.6g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充分成熟或经日晒的浆果,其种子休眠期可缩短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一60,经过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一90以上果实里的种子叫做实生种子,用实生种子种出的幼苗叫实生苗,结的块茎叫实生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