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浙江专用配套课件-专题总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2824989 上传时间:2021-10-1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浙江专用配套课件-专题总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高考历史浙江专用配套课件-专题总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高考历史浙江专用配套课件-专题总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高考历史浙江专用配套课件-专题总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浙江专用配套课件-专题总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浙江专用配套课件-专题总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总结专题三专题体系高效整合连读教材纵横贯通【专题贯通】用数字法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事件一二(两)三五四运动一条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两个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三大精神:爱国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和解放的精神国民革命一个前提:国共两党合作两个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两个教训:掌握革命武装和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三个阶段: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事件一二(两)三国共十年对峙一个核心:革命道路的探索两项成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2、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三个转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开始由内战转移到“一致对外”抗日战争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特点:全民族持久抗战;兼有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解放战争一个目标:和平民主两种命运: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与专制独裁政府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素养特训】(2020温州模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解析】选B。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都曾进行过救亡图存的运动,指导思想也从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到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社会性质也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体现了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故选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演变线索,但这只是材料呈现的现象,并非更深刻的认识,排除A;材料中“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

4、动及五四运动”“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存在因果关联,但国民革命运动和抗日战争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C;材料所列事件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并非循环往复,排除D。各阶级主导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资产阶级: (1)实践:维新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其阶级局限性也决定了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3.无产阶级:(1)实践: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

5、战争、解放战争。(2)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了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素养特训】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对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B.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C.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D.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选A。据材料“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可知,马克

6、思分析的是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选A,排除B、C;D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教材贯通】与选修的交汇点必修考点选修考点连读要领辛亥革命孙中山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实践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有关“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毛泽东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素养特训】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919年,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跌至低点,但并没有阻止他对平均地权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他指出“中国今工商尚未发达,地价尚未增加,则宜乘此时定全国之地价。其定

7、价之法,随业主所报以为定,惟当范围之以两条件:一、所报之价,则以后照价年纳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以为地税。二、以后公家有用其地,则永远照此价收买,不得增加;至若私相卖买,则以所增之价,悉归公有,地主只能得原有地价,而新主则照新地价而纳税。”王金铻、李子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1947年7月,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据1949年6月统计,全国解放区有近1.25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从地主和富农手中获得土地约3.7亿亩。地主、富农也得一份土地,生活上有了出路。经过土改,“保田参军”成为群众性的口号,农民积

8、极交售公粮,东北解放区3年来共缴纳450万吨公粮,质量之好,速度之快是空前的。毛泽东曾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王朝彬徘徊与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跌至低点”的表现。概括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并对其简要评价。(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表现,根据1919年这一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护法运动已经失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处于低点。第二问思想,根据材料“则宜乘此时定全国之地价。其定价之法,随业主所报以为定”,可知核

9、定全国地价等。第三问简要评价,可从平均地权在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提出的意图等方面展开。第(2)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农民从地主和富农手中获得土地约3.7亿亩”,可得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第二问影响,根据“保田参军,质量之好,速度之快是空前的”等,可得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答案:(1)表现: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1分)概括: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税;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有。(3分)评价: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用于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

10、美好愿望。(2分)(2)变化: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2分)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2分)学科素养技法点睛原因(背景、条件)类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典题示范】(2018海南单科T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

11、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10分)【答案采样】【阅卷点评】得分:本小题共10分,上述答案可得5分。失分:一是漏答案内容,如“中国内忧外患”“五四运动的影响”;二是现有答案没有提炼,没有条目化,未标序号。借鉴:背景类设问不能仅靠材料,更应结合当时

12、的社会背景,如本题所漏的答案。另外答案要条目化、序号化、段落化。 【满分答案】 (1)背景:中国内忧外患;十月革命爆发;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任答四项得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5分)【答案采样】【阅卷点评】得分:本小题共5分,上述答案可得3分。失分:没有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资产阶级探索不能救中国,导致扣2分。借鉴:还是要充分关联历史事件前后的社会背景,时刻用联系的观点看历史问题。【满分答案】 (2)原因: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2分)共产主义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

13、(3分)【类题通法】1.明确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2.巧记解答方法:(1)限定性设问。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思考,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思考,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思考,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思考,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思考。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方面思考。(2)宽泛性设问。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回答。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思想文化:从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回答。回答这类问题,要从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方面切入。根据问题的类型,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